B超下肝穿活检48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 1

B超下肝穿活检48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庄建文徐然马俊亮唐兵付丽

庄建文徐然马俊亮唐兵付丽(辽宁省本溪市传染病院辽宁本溪1170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173-02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穿刺方法肝疾病病理学肝疾病诊断

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不仅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肝脏疾病的程度和性质,阐明肝炎病变的分级和分期,在指定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等方面有无法替代的作用[1],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主要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如鉴别黄疸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了解肝脏病变的程度和活动性,提供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发现早期、静止期或尚在代偿期的肝硬化,判别临床疗效,尤其在确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上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临床上遇到不少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为了解这部分群体肝脏病变情况,我们对48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行肝组织活检,观察其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院内住院病人和进修期间病人共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8.2岁,有肝炎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大于80U/L,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HBeAb为阳性,HBVDNA≥10E5拷贝/mL,检出时间12天~5年。其中急性肝炎5例,慢性肝炎43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病诊断标准[2]。

1.2肝穿活检方法征得患者同意,并签“肝穿刺活检同意书”,向患者解释肝脏穿刺操作,让其练习憋气(肝脏穿刺时需短暂憋气)以便密切配合。术前常规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B超肝穿定位。采用美国产BARD自动弹射式活检枪配以MAGNUM16G切割式活检针进行肝穿活检,要求肝组织长1.0cm以上,10%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科,固定,脱水,石腊包埋,切片,苏木一伊红(HE)染色,Masson、网染、VG染色,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按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标准。

1.3慢性乙肝的病理诊断、分级、分度:按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分别为1—4级(G)和1-4期(S).慢性乙肝按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2结果

2.1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急性肝炎病理诊断4例,临床诊断为5例(80%)。慢性乙肝病理诊断诊断40例,临床诊断为43例(93.02%)。

2.2慢性乙肝临床诊断与病理炎症活动度对比结果:总符合率为75%,其中慢性重度肝炎为100%(44),慢性轻度为79%(1519),慢性中度为60%(1220)。

2.3穿刺后不良反应:穿刺后肝区有轻微胀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及休息者4例,一般不需特殊处理,6—8小时后,可自行缓解。

3讨论

采用B超引导下肝穿活检术,填补了我市空白,并提高了对穿刺部位的精确度及穿刺成功率,同时使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大幅度提高。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一种能直接了解组织的病理变化,做出较精确诊断的检查方法,也是肝脏疾病分类的重要依据,因而肝活检极其重要。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大部分无明显症状,与肝脏病变程度不相符合,给病情判断造成困难。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病理损害较重,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表现也可不显著。肝穿组织活检术在临床肝脏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肝活体组织检查是一种能直接了解组织的病理变化、做出较精确诊断的检查方法,是公认的金标准,其诊断价值远远高于血液、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亦是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肝活检病理检查在判定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病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以及判断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此组病例慢性乙肝43例,慢性乙肝病理诊断诊断40例,病理诊断符合率93.02%。慢性重度肝炎病理炎症活动度对比符合率为100%(44)。一般来说,肝穿相对比较安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术可能对组织产生某些创伤,有资料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19%[3]。此外,肝穿刺还可以用于诊断性治疗,如肝脓肿穿刺排脓、肝囊肿抽液、肝癌瘤内注射药物或无水酒精等。

参考文献

[1]PerilbRPThenoleofliverbiopsyinhepatitis[J].Hepatobgy1997.26(supple):57s-63s.

[2]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中华肝病杂志.2000.12(8)324-329.

[3]李树德.超声引导性经皮穿刺各个部位器官占位性病变诊断与治疗应用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1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