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中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的临床效果

/ 1

腹部手术中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的临床效果

邓志杰郭志华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北京1024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中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50例成年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闭环靶控组与开环靶控组,每组各25例。在实施腹部手术时,均给与其全麻诱导与注射罗库溴铵药物治疗,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肌松情况进行监测,两组患者的罗库溴铵刚开始的靶浓度都是9ug/ml,等到T1最大阻滞时再进行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在肌松恢复时期不要拮抗,当T4/T1>75%时,结束肌松监测,等待患者呼吸满意之后,再将气管导管拔除。结果:两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靶控诱导剂量以及插管条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开环靶控组中有7例的罗库溴铵浓度需要人工调控来满足肌松的要求,这时靶浓度在4—5.5ug/ml范围内。而闭环靶控组患者只要通过自动反馈并追加肌松药物,靶浓度为4ug/ml就能满足要求。结论:腹部手术中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在临床使用上都是非常安全的,闭环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与开环靶控模式相比,前者能够有效地减轻麻醉工作者的工作量。

【关键词】腹部手术;靶控模式;罗库溴铵;临床效果

关于静脉麻醉过程采用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的临床研究与报道还是非常少的,本次实验研究将重点探讨下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的临床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成年接受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接受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所选病例年龄在33—60岁之间。这些患者在手术之前,都没有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也没有检查出神经肌肉系统方面的疾病,也从来没有使用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对溴化物不过敏。根据靶控模式将患者分为闭环靶控组与开环靶控组,每组各25例,手术之前不应该服药。

1.2输注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中靶控以及输注方式采用的工具仪器是黑龙江华翔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HXD-I型多功能监测仪,采用这个仪器来控制效应室浓度,两种靶控方式下分别输注罗库溴铵,全部需要静脉麻醉诱导与维持。另外,HXD-I型多功能监测仪还需要相应地配套一些检测装置,在诱导前需要在静脉注射预输林格液5—6ml/kg,静脉注射咪达挫仑0.02mg/kg。在麻醉诱导期的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的Ce定量分别是3-4ug/ml与1-2ng/ml。等到患者的意识消失之后,在给予其超强刺激形成四个成串的刺激对神经肌肉的阻滞程度进行监测,刺激时的电前负荷为300—500g刺激电流保持在60毫安,电刺激间隔时间为12秒,电刺激频率为12赫兹。等待麻醉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状态之后,开始进行靶控输注罗库溴铵,输注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专业的药代参数控制输注过程,两组患者的罗库溴铵刚开始的靶浓度都是9ug/ml,等到T1最大阻滞时再进行气管插管[2]。两组患者在肌松恢复时期不要拮抗,当T4/T1>75%时,结束肌松监测,等待患者呼吸满意之后,再将气管导管拔除。这个麻醉输注过程需要由同一个麻醉医师进行插管并给予插管条件的评分,手术直到腹膜关闭之后再停止输注肌松靶,但是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需要一直进行靶控输注直到手术结束。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医学软件SPSS处理分析,其中两组患者的肌松效应与用药量数据资料均采用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患者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靶控诱导剂量以及插管条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开环靶控组中有7例的罗库溴铵浓度需要人工调控来满足肌松的要求,这时靶浓度在4—5.5ug/ml范围内。而闭环靶控组患者只要通过自动反馈并追加肌松药物,靶浓度为4ug/ml就能满足要求,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中闭环与开环两种靶控模式在临床使用上都是非常安全的,闭环靶控模式输注罗库溴铵与开环靶控模式相比,前者能够有效地减轻麻醉工作者的工作量,两种靶控模式在临床治疗上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手术操作者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合适的靶控模式进行罗库溴铵的输注。

参考文献:

[1]颜娅,闫红.罗库溴铵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手术术后拔管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5):106-107.

[2]陈玲玲,尹宁,王建设等.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在新生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2):12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