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肌肉松弛是麻醉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肌松药物,其不但起效快,而且药效时间长,现以广泛应用在麻醉当中,但是其药效学在临床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其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比如糖尿病、用药方式、肝肾功能、缺氧、体重、年龄、性别等等,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均能改变的药效,甚至患者在术后极有可能会发生残余阻滞,进而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减少术后残余阻滞的主要方式即是将神经肌肉监测和神经肌肉逆转有效结合。本文对的药理进行了相关阐述,同时分析了影响起效的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年龄因素、肥胖因素、肝功能损害、糖尿病和残余阻滞及拮抗。

  • 标签: 罗库溴铵 药理 药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预注用于缩短顺式阿曲插管时间的可行性,得出结论0.09mg/kg(30%ED95)可有效缩短顺式阿曲插管时间。

  • 标签: 罗库溴铵 顺式阿曲库铵 气管内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剂量的小儿临床药效进行讨论。方法对我院2012年儿科所接收治疗的81例幼儿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儿27例。麻醉入睡后对各组患者静脉注射,I组0.6mg/kg,Ⅱ组0.9mg/kg,Ⅲ组1.2mg/kg,肌松监测待T1消失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电图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患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变化、肺泡的最低有效浓度;记录插管后、注射肌松药前与麻醉诱导前后的心率变化;并记录每次刺激后T1值、产生效果时间。结果3组小儿患者气管插管10分钟之内,效果较好。产生效果时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Ⅲ组的肌松维持时间比Ⅱ、Ⅰ组明显延长(P<0.05),对应的各项恢复指标也明显延长。结论小儿患者提供较为良好的插管条件需要2~4倍左右的ED95剂量的,在该基础下的术中肌松表现良好,治疗效果不错。

  • 标签: 罗库溴铵 不同剂量 小儿肌松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用于胆汁淤积患者的药效。方法选择没有神经肌肉疾病且肾功能正常、采取全身麻醉等待肝胆手术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A组)患者20例,本组中患者肝功能正常,属ASAI一Ⅱ级病人,肝功能障碍组(B组)患者20例,本组中患者有明显的梗阻性黄疽肝功能障碍,属ASAⅢ级病人。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均未服用对肌松产生影响的药物。采用NMT检测仪对患者的神经肌肉传递能力进行监测。记录注射后两组患者的肌松时效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分别为(63土19)s、(70土21)s,P>0.05,无明显差异;A、B两组患者的临床时效分别为(41土16)min、(67士29)min,比较之下,B组比A组时间长,P<0.05;A、B两组患者的恢复指数分别为(9.4土2.0)min、(10.9士2.5)min,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梗阻性黄疽肝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肌肉注射后,药物的起效时间不会产生很大变化,只是其作用时效会有所延长。

  • 标签: 罗库溴铵 药效学 胆汁淤积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肌松监测下单次静注 (A)、肌松监测下持续输注 (B)两种给药方式对老年手术患者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年龄≥ 65岁、 ASA I-II级的患者 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30例。两组采用 TOF肌松监测仪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全麻诱导后当 T0恢复到 5%~10%时, A组追加 0.15mg/kg, B组开始采用微泵持续泵注 10ug(kg.min),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及肌松监测结果调整输注速度。两组于缝合腹膜后停止使用肌松药。记录手术持续时间、停药后 TOF恢复到 75%的时间、 TOF从 75%恢复到 90%的时间。

  • 标签: [ ] 罗库溴铵 单次静注和持续输注 神经肌肉阻滞 残余肌松效应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期间常发生过敏反应,而肌松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不容忽视的,在围手术期过敏反应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现对1例疑似过敏病例进行讨论。并对诱导前过敏的预测、术中过敏时的抢救措施进行文献回顾,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术中过敏反应的重视程度。

  • 标签: 麻醉 罗库溴铵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多种方案已被提出用于减少注射后的疼痛不适感。这些研究表明,药物的预处理,例如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都是有效的。在一个前瞻性随机化研究中,我们评估了使用空气加热装置在注射部位局部加温的预处理能否有效减轻引起的疼痛。方法接受脊柱手术的90位患者被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和T组(治疗组)。T组病人在静脉通路部位注射1毫升(10毫克)前先将该部位加温至40℃持续1分钟。C组注射前注射部位不加温。病人随后被评估是否有任何不适,并以5分制量化不适程度。结果注射痛在C组患者中占88.9%而在T组只占66.7%(P<0.05)。严重疼痛T组明显少于C组(35.6%VS8.9%)。结论给药前血管通路加温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注射相关疼痛。

  • 标签: 局部加温 罗库溴铵 疼痛
  • 简介: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中不少可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疼痛,据统计50%-100%病人在接受某些亚剂量静脉麻醉药时常主诉不适或疼痛,因此,临床上已提出一些减轻或解除注射部位疼痛的方法,例如先静脉注射咪畦唑仑、芬太尼和利多卡因;或先静脉注射丙泊酚或硫喷妥钠,然后再注射等方法,

  • 标签: 罗库溴铵 静脉麻醉 注射疼痛 疼痛机理 止痛效果
  • 简介:摘要:注射液在临床中获得了大范围应用,不仅发挥效用快,还能减弱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等,是当前比较重要的肌肉松弛药物,为了实现高效应用,需要进一步开展检查项目深入探究注射液的杂质含量本文主要围绕水解降解的杂质含量展开,基于的注射液,细化处理检测项,把握不同元素杂质的含量,为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 标签: 检测波长 罗库溴铵药品 降解反应 化学结构 杂质类型
  • 简介:目的:监测哌的临床时效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30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期应用哌0.1mg/kg,持续监测肌松效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哌的起效时间(给哌至T1达最大抑制的时间)、临床时效(T1达最大抑制时间至T1恢复到对照值(TC)25%的时间)、插管条件和肌松维持时间;同时记录哌用药后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手术中当T1恢复至对照值(TC)的25%时,追加哌2mg以维持肌松。术毕用新斯的明2mg+阿托品0.5-1.0mg拮抗肌松残余作用,观察哌对新斯的明的敏感性(以T1/Tc=75%作为肌松恢复的标准)。结果:哌0.1mg/kg的起效时间为166.6±24.2s,临床时效为127.8±22.7min。A组为术中未追加哌者,共19例,应用新斯的明拮抗的肌松恢复时间为9.3±2.6min;B组为术中曾追加一次哌者,共11例,应用新斯的明的肌松恢复时间为8.2±2.7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前的心纺(HR)为78.9±11.8bpm,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HR分别为78.9±11.8、77.3±10.1和76.7±8.7bpm,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为91.7±14.9mmHg,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MAP分别为84.4±11.6、86.9±12.9和88.9±11.0mmHg,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哌的临床时效相对稳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无论术中追加或未追加哌,对新斯的明拮抗均敏感,肌松逆转确切;哌的肌松效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 标签: 哌库溴铵 骨骼肌松弛药 血流动力学 新斯的明 临床时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的肌松效应以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 :本次样本研究选取时间自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6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将 4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成立两组,对照组 30例与实验组 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次静脉注射 1mg/ kg的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单次静脉注射 0.6mg/ kg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而注药前后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没有明显影响,经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患者的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作用速度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罗库溴铵 肌松效应 循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用于改良快速诱导气管插管的可行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给予1mg/kg诱导,观察患者起效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前后血氧饱和浓度及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所有患者给予1mg/kg诱导后,起效时间为(1.03±0.27)min;插管成功33例,失败2例,插管成功率为94.29%;插管后血氧饱和浓度及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91.02±15.55)%、(124.62±45.01)mmHg、(76.28±20.14)mmHg,显著优于插管前;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出现1例心率过快、0例支气管痉挛和0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结论 在改良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应用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快速诱导插管且无心血管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提供了更好的插管条件,值得借鉴和应用。

  • 标签: [] 罗库溴铵 改良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可行性
  • 简介:目的研究地氟醚对小儿量效关系、肌松时效及输注速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小儿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P组),予静脉输入异丙酚6~8mg/k-1/min-1;地氟醚组(D组),持续吸入6%地氟醚.用TOF-Guard加速度肌松监测仪(Organon)监测神经肌肉功能.分3期进行观察.第1部分每组20例,用异丙酚/地氟醚麻醉维持60min后,用2次给药技术建立量效关系曲线,计算ED50、ED90和ED95;第二部分每组10例,用异丙酚/地氟醚麻醉维持60min后静脉注射600μg/kg,记录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和恢复时间;第3部分每组10例,诱导后静脉注射600μg/kg,待T1恢复至5%时吸入地氟醚(D组)或输注异丙酚(P组),同时静脉输注维持T1于5%左右,每15min记录1次输注速率,共4次.结果P组ED50、ED90、ED95分别为188.7μg/kg、316.3μg/kg、366.2μg/kg,D组ED50、ED90、ED95分别为157.4μg/kg、263.9μg/kg、305.5μg/kg,D组均小于P组,P<0.05;P组与D组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s±5s、70s±6s,临床肌松时间分别为25min±4min、31min±3min,恢复指数分别为10.0min±1.8min、12.8min±2.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用异丙酚/地氟醚麻醉维持30min、45min、60min,D组输注速率均小于P组(P<0.01,P<0.05).结论地氟醚能显著增强的肌松作用,加快其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延长,减小输注速率.

  • 标签: 肌张力过低/药物疗法 维库溴铵 异氟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40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性别分为2组(n=20):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频率2 Hz、波宽0.2 ms、刺激电流70 mA,串间间隔12 s)刺激尺神经。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0.8 mg/kg,当Tl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T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0.15 mg/kg。术毕T1恢复至50%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起效时间(Tonset)、高峰时间(Tpeak)、10%恢复时间(T10%)、10%~25%恢复时间(T10%~25%)、25%~50%恢复时间(T25%~50%)、50%~75%恢复时间(T50%~75%)、75%~90%恢复时间(T75%~90%)。于术毕T1恢复至25%和75%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药浓度。计算单位时间体重用量。结果2组患者Tonset、Tpeak、T10%、T10%~25%、T25%~50%、T50%~75%、T75%~90%、气管插管条件、各时点血药浓度及单位时间体重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肌松效应无影响。

  • 标签: 性别因素 癫痫 雄甾烷醇类 神经肌肉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肌松作用的药理学特点、用药剂量以及不同方式对肌松作用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希望能够为日后在临床中的工作提供帮助。

  • 标签: 不同输注方式 罗库溴铵 肌松作用 影响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与成年人在全麻诱导后,继以静脉注射时的回避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年龄2岁至65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小儿组,2-10岁,共30名;成人组,20—65岁,共30名。在硫贲妥钠静脉诱导后,继以静脉注射(10秒),观察注药期间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体重均有显着性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患者在注药时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较成人患者为明显。

  • 标签: 小儿 成年人 罗库溴铵 回避反应 静脉注射 全麻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顺式阿曲在单侧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中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在常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基础上,观察组复合顺式阿曲,对照组复合,观察对比两组应用效果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麻醉至手术结束用时、术毕至患者离开手术室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中,复合顺式阿曲肌松药,有助于减少肌松效应时效,以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有助于保障麻醉镇静的安全性。

  • 标签: 顺式阿曲库铵 罗库溴铵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碎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应用与顺苯磺酸阿曲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应用顺苯磺酸阿曲麻醉诱导)和实验组(应用麻醉诱导),各纳入45例,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T1时点实验组的生命体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罗库溴铵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