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促孩子健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家校共育促孩子健康成长

刘学岐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小学266713

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大部分知识来源和重要情感都是在学校中形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的支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两者合力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一、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如一位学生很早出门,在家附近的公园里逗留,没有到学校,老师及时联系其家长,父母在外找了半天才找到。下午,孩子到校,老师询问情况时,学生说怕迟到了老师批评,但是在该班从没有因学生迟到老师批评的先例。于是,老师打电话找该学生的家长反映情况,认为该学生平时在校比较懒散,可能因为懒散贪玩才会发生不到校的情况,并且认为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帮助学生改掉坏毛病。家长却说:“我如果能教育好了,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做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应当说今天的家长比过去的家长素质高多了,家庭生活方式也比过去文明多了。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家长的素质、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观念,任何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是由家庭负责,或者也可以说,有父母负责。不过家庭集体的教育,不能凭空造就儿童。仅凭有限的家庭影响或有限的父亲的训诫,还不够成为造就未来的人的资料。”这充分地说明了,要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二、从学生实际中契合“家校共育”,提出合理期望

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好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才。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合乎实际的看法。那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培养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发展。

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总是抱有期望的,特别是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更是“望子成龙”心切。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百分之九十的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愿望。希望孩子上大学,那么就必须要求孩子在上小学、中学时学习拔尖,甚至在学龄前阶段就要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这样,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给孩子精神上、体力上带来极大的压力。

如此看来,要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学校和家长所提出的要求应当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在经过他们做出一定的努力之后能够达到。只有这样,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难发现,在有些家庭,孩子的地位极高,家长往往视其为“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全都围着他转。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这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有害的。

学校和家长应把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使之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身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生活,就会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从具体生活中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每天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任何一面的教育缺失都会导致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家校共育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行为规范。有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自觉整理自己的书本,而在自己的寝室里却很随便,寝室和家弄得一片狼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穿戴整齐,而出了校门便“率性而为”。国家和社会对小学生提出了起码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导向。而这些要求和导向并不是只在学校里发挥功用,学生在其它公共场所、在社区、在家庭都需要遵照《小学生行为规范》。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自觉地做到,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有少数孩子,一旦出了学校便将“礼貌”“诚信”等一概抛于脑后,甚至还显露出了攻击行为。这就需要家长监督,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让这些学生在长期的严格要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习惯养成。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习惯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好的习惯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对其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庭作业是学生每天学习的补充,其是否认真有效地完成,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如果家长任其自由作业,那么学习的补充以及孩子的自觉性将很容易被毁掉。学生在学校里经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的劳动习惯以及健康的卫生习惯,可一回到家里,在爷爷奶奶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体贴周到的“服务”下,有多少孩子能禁得住这么优越的“待遇”而去劳神地完成学校的要求呢?鲁迅曾说:“生活太好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对于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家长在结合学校的要求下,给孩子提供的“服务”应有一个“最近适应区”,即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提供必要的帮助。三是培养利他行为。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仅凭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成了完成工作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团队合作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也训练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同伴认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得以提升。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会合作。在校外,则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与指导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外其它公益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同时更从中体会了合作与成功的乐趣。

总之,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家长或老师单方面的工作,家庭与学校、老师与家长需要共同协作,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