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马梅英

马梅英

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各种创新教学途径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可同时或交叉进行。具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方案。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历史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看似简单的教材背后确隐藏着丰富多彩的内容,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挖掘和探索,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激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1.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2.培育学生勇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初中中考成绩是人们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不能说这种做法对与不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却明显受到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就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的地位。要实施综合性学习就必须尽可能压缩教师"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鼓励学生依据史实,敢于怀疑教材的权威,怀疑"定论"的权威,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立看法,是目前常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之一。不管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首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才施以正确的引导,以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苗茁壮成长。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疑点,提出不同观点,要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索历史教科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大胆否定、勇于探索、主动创新的过程。发现问题后,更要帮助、引导学生去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资料,提供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论证的依据,组织他们论证、分析,以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3.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情感教学

最常见的课堂流程是,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归纳小结——课后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从而影响到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尝试从问题入手,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联想回忆旧知识,并不断提出新问题,形成主动探究、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这样一种高效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在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与思想是相互渗透的,只有触动思想,才能更好地拨动情感;也只有真正的动情,才会有更佳的教育效果。当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正视和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渠道方能畅通,才能使学生从"活的"历史知识中受到启迪。例如,不少学生听到美、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如何富裕等,就产生了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针对这一点,教师可结合世界史中"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史中"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血腥性质;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明清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没落和外国侵略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的分析,结合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等史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历史课堂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有效地创设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箭头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在这个过程中可穿插"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万险,真正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惊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等等。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来丰富历史课堂,可使历史课成为神采飞扬的文学课堂。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写了大量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史诗般与近现代历史相关联着,如《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与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渡江战役,等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用成语典故,旁征博引,能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百花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如果我们采取的方法得当,调度有方,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