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里这些句子个性飞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课文里这些句子个性飞扬

魏俊峰

魏俊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一中学255000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文,这些范文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师生进行言语实践的“例子”(叶圣陶语)。不同“例子”本是作者各自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笔者对中小学语文部分课文进行了细读,发现一些语句的言语智慧之花竟如此光彩照人,充分表现出“语用”的价值,成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极佳语料。

一、传神的修辞句

课本《珍珠泉》中写水泡:“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句中“扑哧一笑”的拟人化表达是个性化的,作者把“水泡”看作一个有活力的人,让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或正在跳舞的少女等等,很自然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和细腻的心思。杨绛先生的文章《我们仨》中写道:“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何等夸张,何等揶揄!《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山的冷酷,我的沮丧,都通过个性化的拟人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移位的句子

课文《行道树》中开篇写道:“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两个句子的两个分句,前后颠倒排列,又前后呼应。作者旨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所以使用了“焦点”的表达手段,“所谓焦点实际上是整个信息结构中语意重心的重心”。通过语气副词“是”这种词汇手段,指明焦点的开始。“是一列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然后通过平行结构对比这种句法手段,对比突出树的“忧愁而快乐”的特征。从而突出其高贵精神。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中写春草、春雨等则普遍采用了成分移位形成焦点这一手段。将要强调的成分移位于非正常的位置以形成焦点。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分别突出“嫩嫩的,绿绿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花枝招展的”等内容。当然,一定语境下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为恰切,作者最明确。此时,这样移位的言语方式目的在于满足作者充分表达喜爱的情感需求。

三、多重解释的句子

课文《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言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就可以了,然而,还要将四口人全部列出来,有重复啰嗦之嫌。为什么这里如此纠结?联系全文,细细品读,终可以洞悉作者文本的奥秘和言语智慧。这样的纠结,意在突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爱护和善待,中年人的生命应负承前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这样重复的解释,表面看来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纠结,实则是一种言语智慧。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许多。如课文《凡卡》中“带我离开这儿”的语言出现多次,凡卡多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家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啊”。《地震中的父与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问句出现三次。等等,这些都是此类有言语智慧的必要的重复。

四、有情省略的句子

课文《慈母情深》中写梁晓声到母亲的工作的地方跟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一事,全篇用了七处省略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至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确实,此处的七处省略号,就是言意兼得的言语,是传情达意的语料。“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我……”“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一连串的对话,一连串的省略号,深刻揭示了“我”面对母亲脸前的操劳,还要消耗她的成果时那种矛盾、心疼、自责、内疚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同样的心情。省略号在读者进入阅读情境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五、“扩展式”描写句

如莫怀戚《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个句子围绕中心词“初春的田野”进行扩展,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其目的在于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春之生命的赞美,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获得新生的喜悦。

六、“结构对称”句

同样如莫怀戚《散步》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种对称和谐的言语形式,生发于作者表现“追求家庭和谐、尊老爱幼”的意指。

七、“转意陈述”句

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的“转意”句式。“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此句实现了从一个陈述对象到另一陈述对象的转意,同时实现了内涵的深化,是常见的规范的结尾式言语形式。

中学课文里有如此多美妙的言语形式,如果教师执着地探索这些文本言语智慧,常态性带动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就能共同促进师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深刻度。学生也会在不断习得言语智慧的过程中,有思想、会表达,从而改变“有话说不出、写不出”的尴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