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唐水平

衡阳市中心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究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肠内营养预适应,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预适,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预适应;胃癌;并发症;胃肠功能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胃癌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导致手术耐受力降低,影响术后恢复[1]。营养支持可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增强患者抵抗力及耐受性,还可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2],对患者康复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预适应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利于术后快速康复。本文为了深入探究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接受肠内营养预适应,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观察组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为(54.2±5.8)岁,男性28例,女性20例,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对照组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为(55.9±5.5)岁,男性25例,女性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1)有明确病理标本确诊为胃癌。(2)自愿参加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2)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者、恶性心律失常者。(3)术前评估预计不能行根治术者。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1天通过中心静脉给予本院制剂室配置的全合一静脉营养制剂进行肠外营养。营养液内含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脂肪乳、复合维生素等。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按照25-30kcal/(kg·d)标准调整用量。

观察组:术后第1天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第2天增加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液250-500ml,患者无不适症状后于术后第3天停用肠外营养液。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滴注营养制剂能全力(1.5kcal/m1),每天滴入1000-1500ml,速度40.60ml/h起,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输入速度,按照25—30kcal/(kg·d)标准调整用量。连续应用7-8d,待经口饮食后逐渐减量,恢复半流饮食后可停用。

1.3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2)对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比较,内容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6/48),详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详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营养支持疗法有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除存在血管损伤、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还由于缺乏食糜对肠道刺激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黏膜屏障受损[3],使肠道细菌移位,严重时诱发体内脓毒症发生,进一步损害机体肠道的组织结构,造成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本次研究发现接受肠内营养预适应的观察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肠外营养的对照组,同时其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更短。由此可知,而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还能增加肠道适应性[4]。因为肠道黏膜释放的激素作用、神经血管作用、肠腔内本身的营养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有以下优势。(1)具有高蛋白、高热量,富含谷氨酰胺,更符合恶性肿瘤患者的代谢。(2)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提高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3)有利于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肛门排气。(4)减少肠源性细菌与毒素移位。(5)避免长期禁食导致的肝胆损害[5]。

综上所述,对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预适,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凡兰.150例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在胃癌术后应用的临床体会[J].心理医生,2016,22(4):64-65.

[2]肖红云.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3):182-183.

[3]李谦,唐坤宏,郑翠玲,etal.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6,4(2):51-54.

[4]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5):767-769.

[5]王晶,聂莉,黎发海,etal.经鼻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腹泻的早期干预效果[J].医学综述,2016,22(19):393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