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初探

王宏兵

王宏兵

摘要: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脑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要被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就要被抛弃?本文笔者就多媒体环境下美术的有效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工具;高中美术教学

现代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已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也是我们值得注深思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应用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的应用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不可否认,它打破了“教师+课本+范品+黑板”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解决了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等问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充分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

随着多媒体的应用,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有些美术教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教师只会“动口”而不“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显示一堂课内容的充实,为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制作课件上了,似乎有一个好课件就等于万事俱备了。然而,这种所谓现代手段,替代了教师直观的演示,使美术的亲和力丢失,美术教学的语言散失。

二、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

示范,是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教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教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

比如,在一堂美术欣赏课上,笔者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笔者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色彩、造型精美的人物形象导入,设计通过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到盛唐时期人们的国民素质及审美观。这时,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们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笔者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物质生活达到富足,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思想,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接着,笔者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提出异议的同学明白的点头了。这节课学生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新课标的实施,美术课程的改革,使美术课从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层面,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学一学、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的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十分不容易。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态度。让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视觉艺术作品。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入了对日常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教师不应拒绝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一手段,从而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使用这一教学工具,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白文职业技校

邮政编码:0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