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探讨”创设教学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运用“问题探讨”创设教学情境

黄乐

□黄乐

〔摘要〕《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本文主要以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教法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里提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呢?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创设情境呢?我在生物教学中发现,高中课程改革由教材入手,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每节节首都设置了一个“问题探讨”,由图片、文字和讨论题三部分组成,涉及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否巧妙地将这些“问题探讨”加以利用,为学生每一节内容的学习设置有意义的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达到想学的境界,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我在对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每节前设置的“问题探讨”进行整理分析时发现,问题探讨一般分为生活常识、自然发现、科学实验及小故事这几种类型。对于生活常识这类的“问题探讨”,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常识入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问题探讨”中的SARS病毒,我向学生们对SARS病毒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学生们清楚了这种病毒的危害性。接着我又着重讲解了像SARS等类型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要完成生殖过程就必须依赖于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其他生物,病毒并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一点进一步使学生们明确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学生们思维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浓厚,比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自然发现这类“问题探讨”,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比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问题探讨”中的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设问1:表中组成地壳和细胞的什么元素最多?学生回答:氧元素。设问2: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元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解释。学生回答:相同点在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在地壳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点在于含量不同。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推进新课。

对于科学实验这类的“问题探讨”,最好能重现科学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问题探讨”中渗透现象,事先教师就可根据学校条件准备这个实验,由于实验现象花费时间过长,教师可以课前拍好视频,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生物知识。

对于小故事这类的“问题探讨”,注意在向学生讲述故事时,尽量将相关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生动有趣地讲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如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问题探讨”中斯帕兰扎尼在研究鹰的消化作用,做的肉块消失的小实验,教师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小实验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探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服务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问题探讨”类型整理,如下:生活常识: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SARS病毒、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平日膳食的几种主要食物、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忙碌的车间、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温室中红色日光灯、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象与鼠、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白血病患儿、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老年人在晨练。

自然发现: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运动员饮料中的化学成分、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萤火虫发光。

科学实验: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光学显微镜下的几种细胞、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DNA指纹检测、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光镜下未染色的动物细胞、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的电镜照片、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现象示意图、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制作细胞模型、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正常色素细胞和紫外线照射13d后的色素细胞。

小故事: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斯帕兰扎尼在研究鹰的消化作用、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拉瓦锡等在研究人的呼吸作用。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97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