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3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王忠文沈红程涛

王忠文沈红程涛(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的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CD117、CD34、DOG-1、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76.5%、97.1%、100%,多为弥漫强阳性,α-SMA、S-100、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5%、2.9%、20.6%,为局灶阳性或弱阳性,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D117、CD34、DOG-1可作为诊断GIST的一线抗体,联合应用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可提高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是不同于神经鞘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的独立的肿瘤。它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此外,还有约5%发生在胃肠道外。目前,GIST的确诊依赖于c-kit蛋白(CD117)阳性表达,但仍然有少部分具有典型临床病理特征的GIST不表达CD117,近来,有文献提出DOG-l(discoveredonGIST1)在GIST中高表达[1]。我们通过观察34例GIST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探讨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GIST的认识与了解。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13年2月确诊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36~70岁,平均51.6岁;肿瘤部位:胃20例,小肠9例,结肠5例;临床表现有: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呕吐、呕血、便血、腹部肿块,其中一例以肠蛔虫症收住,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肿块(图1),剖开肠管可见大量蛔虫。肿瘤位于胃肠道粘膜下者突向胃肠道腔内,粘膜光滑,部分出现溃疡,位于浆膜下者,大体形态为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常有不同程度粘连,位于肌壁间者,可同时向粘膜和浆膜面不同程度突出。肿瘤切面灰白、灰红、实性,部分伴有囊性、出血性改变(图2),危险度较低者,质地较韧、脆,危险度较高者,质地较软,部分呈鱼肉样。

1.2方法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3um,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DAB显色,以PBS缓冲液(0.01mol/L,pH7.4)代替第一抗体作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所用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DAB显色剂及阳性对照片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严格按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结果判定CD117、CD34、DOG-1阳性为细胞膜或∕和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颗粒(图3-5),vimentin、α-SMA、Desmin、NSE阳性为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颗粒,S-100阳性为细胞核或细胞核与细胞质同时出现棕黄色颗粒(图6)。肿瘤危险度评估,根据2008版NIH(美国国立卫生署)原发GIST切除后危险度分级[2]。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GIST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为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混合。梭形细胞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核呈杆状或短梭形,少量可见核端空泡,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栅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呈圆形、类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呈嗜酸性,部分上皮样细胞有核周空晕,肿瘤部分区域的上皮样细胞可有透明或印戒细胞样改变,细胞呈弥漫片状、小巢状等排列,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异型性及核分裂像(图7~9)。肿瘤组织CD117、CD34、DOG-1、vimentin、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1%(32/34)、76.5%(26/34)、97.1%(33/34)、100%(34/34)、0%(0/34),均为弥漫阳性或强阳性;α-SMA、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26.5%(9/34)、2.9%(1/34)、20.6%(7/34),均为局灶阳性,各项免疫组化阳性率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表1)。

表1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及NSE在GIST中阳性表达情况

图1肿瘤位于回盲部,表面光滑,呈结节状

图2肿瘤切面灰白、实性、局部出血

图3肿瘤组织位于肠粘膜下,CD117阳性,SP法

图4梭形肿瘤细胞胞膜胞质DOG-1强阳性,SP法

图5上皮样肿瘤细胞胞膜DOG-1强阳性,SP法

图6肿瘤组织内灶性S-100阳性,SP法

图7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交织排列,核分裂多见

图8上皮样肿瘤细胞可见核周空晕,核分裂多见

图9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部分细胞可见核端空泡

3讨论

GIST是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和雪旺瘤的一种独立的肿瘤,最早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研究发现并命名[3]。随着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及电镜、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GIST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2010年9月,在COSO学术年会期间,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38位专家对2009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进行更新、修改并补充2011年的最新资料,形成了最新的2011版“共识”。重新对GIST进行定义: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l17或DOG-1表达阳性[2]。目前,普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或向ICC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其诊断必须依据大体病理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共同作出[4]。

CD117是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为Ⅲ型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于原始造血干细胞亚群、肥大细胞、黑色素细胞、精原细胞及胃肠道ICC,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达81%-100%[5],是诊断GIST较为可靠的免疫标记物,但仍有约10%的GIST不表达CD117。

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是较早用于诊断GIST的常用标记物,并在内皮细胞、kapois’s肉瘤及一些纤维源性肿瘤中有表达,在GIST中阳性表达率约70%-80%,在孤立性纤维瘤中阳性率几乎近100%,而在平滑肌源性肿瘤中无表达[6][7]。

DOG-1是2004年West[1]等运用基因表达谱技术发现的一种GIST中高表达的功能未知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q13上的CCND1-EMS1位点,含有26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14kDa,是一种8次跨膜蛋白,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一种钙依赖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复习文献显示DOG-1在GIST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CD117,尤其在CD117阴性的GIST中,对GIST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有国内文献报告[8],CD117阴性的GIST中阳性率高达93.1%(54/58),在孤立性纤维瘤中不表达[7]。

本组研究,2例CD117阴性中,1例CD34阴性、DOG-1阳性,另1例CD34和DOG-1均为阳性;8例CD34阴性中,6例CD117阳性,DOG-1全部阳性。可见,联合检测CD117、CD34及DOG-1有助于提高GIST的诊断率。

胃肠道ICC具有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分化的潜能,因此部分GIST病例可局灶表达肌性或神经性标记,但不是其主要特征。GIST对S-100及NSE的阳性表达率,各文献报道不一[9]。本组研究,S-100阳性表达率低,且为局灶表达,可用于GIST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NSE局灶性低表达,可提高GIST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有国内文献报告[10],NSE阳性的高表达率,有助于GIST的诊断,本研究中,NSE阳性表达率较低,可能与研究病例较少有关。α-SMA局灶性低表达及Desmin阴性可除外平滑肌源性肿瘤,与CD34联合检测,可用于GIST与平滑肌源性肿瘤的鉴别。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可提高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WestRB,CorlessCL,ChenX,etal.Thenovelmarker,DOG1,isexpressedubiquitously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irrespectiveofKITorPDGFRAmutationstatus[J].AmJPathol,2004,165(1):107-113.

[2]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3):301-307.

[3]MazurMT,ClarkHB.Gastricstromaltumors.Reappraisalofhistogenesis.AmJSurgPathol,1983,7:507-519.

[4]徐昕,王邦茂,俞清翔.Cajal间质细胞与胃肠道间质瘤[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8):575-576.

[5]侯英勇,朱雄增.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及命名[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6):453-454.

[6]朱雄增,侯英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3-5.

[7]史景丽,常晓燕,陈杰.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5):310-314.

[8]田青青,袁静萍,王国平等.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7):763-764.

[9]陈丽荣,王海军,徐晶虹,姚丽芳.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2):101-105.

[10]夏庆欣,赵驰,庄兢,乔思杰,胃肠道间质瘤64例免疫标记物应用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7):6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