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三维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三维目标

张军

重庆市万州区漳州中心小学张军

【中图分类号】G45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65-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高低。目前,新课标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发言也非常积极。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始终停留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不能更加深人地理解。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这与学生不会思考、不善思考有密切的关系。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不善思考、不会思考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能力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可以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强,就说明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而听、说、读、写的核心则是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头脑也比较灵活、聪明。事实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听、说、读、写是学生思维的外在体现。林崇德教授认为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四种能力和五种品质相互交叉,形成了开放性、动态的语文能力结构。两者在语文学习中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绝不能割裂开来。反观我们的教学,恰恰是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语文的四种能力和思维的五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去主动的探究知识,主动去分析,去比较,去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加强对学生语言规范化和语言流畅性的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总是和语言的发展分不开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量的词汇,并能准确、清晰、流利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有助于思维活动明确、系统、符合逻辑,反之,只有思维活动明确、系统、符合逻辑,才能正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对课文内容浅尝辄止。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组织了学生的讨论,但学生仍然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课文。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学习兴趣外,更多的是因为学生不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说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培养学生爱提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求异,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意见,鼓励学生抓住所学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迁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拟订的计划,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因为机械呆板的课堂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能操之过急,既要考虑班级的整体水平,也要看到个别差异,要注意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当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语文能力首先体现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为突破口,制定出适合学生水平的具体培养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