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试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刘彩琴

刘彩琴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穆村镇杨家坪示范小学033300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要标新立异

1.教学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教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学观念新

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呼声中,在新大纲出台和新课程标准即将试行之际,反思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问题也不敢吭声。

(2)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

(3)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首要目标。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课堂教学多是5个固定的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了。

(5)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

(6)传统的课堂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二、学生的学要兴趣乐学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

1.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游戏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2.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习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4.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应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而不仅又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所阐释的基本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改变习惯的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一种班级集中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