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课堂的“心跳”——谈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感受数学课堂的“心跳”——谈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鲍长春

鲍长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王集小学222114)

[摘要]思维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观察是通向思维的桥梁,结合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实践,并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动化”教材,能起到发展思维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形式合理“动化”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有根有据的思维,它可以正确地反映现实,掌握科学真理。要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改进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尽量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条件和机会,要求每一节课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进行思考,逐步学会并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形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在以下各个方面予以重视。

一、强化观察能力,给思维架设桥梁

观察是通向思维的桥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故有:“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之说。它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找到解题的方法。

二、深入学习实践,使思维形成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抽象与概括,使学生掌握判断与推理这两种思维形式。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才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一定的能力。

三、合理“动化”,让思维逐层发展

动手操作,参与实验能促进思维的训练。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动化”教材,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促进知识的内化。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思维,促进知识的外化,从而充分发挥操作实例的作用。怎样“动化”?我主要作好两个方面的转化:

(一)把教材的图像转化成学生动手的指南。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的具体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借助教材的图像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物体的变化,寻求事物的规律,达到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内涵的目的。

(二)把教师的“主导”转化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作为“主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往往依赖“主导”的思维目标,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突破这种“计划性”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开拓。

总之,这样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合作精神、评价能力都有所提高。这种“动化”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是一种推动器。

[参考文献]

[1]夏青峰,《江苏教育》-2003.3B-《怎样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2]余智,英山县温泉镇小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