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生物学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学好生物学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增泽

李增泽山东省昌邑市宋庄初中261300

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更是以后参加社会实践的保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和素质的提高。初中阶段刚接触生物学,要学好生物学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生物学的学习呢?

一、具备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1.阅读的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但要课堂内阅读教材的内容,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因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我们寄生、共生、互生,都是生物圈的一个“细胞”,了解它们成为必然。阅读还是课前预习必须具备的习惯,预习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布置的内容浏览一下,还要联想阅读中涉猎的知识,联系课本内容,理清本节目标,找出重难点。

2.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要用笔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或是不懂的、有疑问的地方,首先自己利用工具书、媒体或是请教同学、家长,积极地思考,从而尝试自己先解决问题,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七年级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就是生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节内容不多,但理论性强,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就觉得知识很抽象,如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变异等等。因此,学生如果能课前阅读做好预习,适当查阅,教师事先给出明确的思考题,学生就能够抓住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分析、理解。看懂了,学生会增加自信心,更能积极主动地去听课;看不懂,课堂上学生会更有目标,有目的地听好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

二、具备认真上课的习惯

1.自主探究的习惯。

对于课本中的具体知识,学生要自主探究、自主掌握,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自主学习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就在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掌握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学,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展示,破解重难点问题,总结应用规律,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

2.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中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情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积极发言的习惯。

开学之初,要先分好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动脑仍不能解决的,小组内部展开交流,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共同发展。小组之间也要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勤于发问,争取当堂理解和消化新知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师生双方的活动激情。

4.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不必逐字逐句地把教师说的、写的都记下来,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例子、疑难分析、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并尽可能地条理化。

5.积极动脑的习惯。

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教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三、具备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进行知识巩固非常重要的方法,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是加强记忆、深化理解,使知识融汇贯通并且系统化和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环节。记忆就是知识在大脑皮层的重现,要经常复习,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条件反射,强化条件刺激,减少遗忘。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要做到对所学知识能牢固掌握,就要经常复习、定期循环,而且在时间的间隔上要先短后长。及时指导学生复习,很重要。

四、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实践,如筋骨如脉络贯通整个教材,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探究设计、如何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强调了实验的重要功能,体现了生物学科特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确立,迫切需要调整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确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授之以鱼”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授之以渔”才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由于初中阶段学情特点的限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其适应初中生物的学习。总之,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