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林丹云

林丹云(苍南县岱岭畲族乡学校,浙江温州325807)

据教育进展国际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世界最强的,但是学生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学生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中国学生回家后还要花4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付数学题,而其他国家学生在家里学数学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因此,计算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算用结合”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近几年来笔者在“算用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算用结合”实践活动

“算用结合”就是计算和应用结合的简称,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那怎么样才能使全体教师了解“算用结合”,实践“算用结合”呢?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到目前止,在计算教学中实施“算用结合”的观点,已成为广数学教师的共识。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了解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关内容。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很多有关“算用结合”的文章介绍给教师研读。

2.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实际上也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的活动,所以学校尽力营造教师间能公开、自由地互相研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使“算用结合”的学习成果更好落实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对“算用结合”的思考

对于“算用结合”教学的研究,我校现在尚属起步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1.算用结合,“双基”不能丢。这里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落实“算用结合”时,不应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2.“算用结合”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算”与“用”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的,也不是不需要结合的,而是需要适时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的。所谓适时结合,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时空的差别、学生的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与“用”应当适当、分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

(1)为算而用。如教学《表内除法》(二)后,在练习十一中紧跟教学进度安排了诸如“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4人合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1张电影票需要8元,现在有40元钱,能买几张票?”等为算而用的巩固练习。

(2)为用而算。如数学第六册(人教实验版)《计算鸡蛋的总数》。情境图中显示:“一盘鸡蛋(5行,每行6个),共有8盘,一个阿姨要计算鸡蛋的总数。”练习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帮阿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引发的计算。

(3)算用同时落实。《新课标》已经将“算”与“用”合二为一,因此,在教学时也不要单独地只考虑其中的一个,而应让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更无需让学生知道怎样是“算”、怎样是“用”,而应该让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所用。

3.“算用结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算用结合”的好处,享受不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应该视为我们教学的失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及时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算与用的兴趣。以前数学教材中对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直接呈现,也有的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入。这样的教学,从数字到数字,从算式到算式,显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明显下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2)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算与用。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他们的生活实际,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在生活体验中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计算方法、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新课程呼唤着“算用结合”,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做到:把准“算用结合”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凸现实效的灵魂;开发“算用结合”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原动力;关注“算用结合”的参与面,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前提;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实效的保障。这样,“算用结合”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