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24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24例分析

刘旭东李晓东王云顾继伟

刘旭东李晓东王云顾继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外科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瘤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

【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009-02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其作为微创技术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之中,以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而渐次应用于临床[1]。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分叉型人造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24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61岁,最大者82岁,平均(73.8±3.5)岁;术前主诉:腹部搏动性肿物15例,腹痛12例;发病时间:1h~5个月;动脉瘤分型:A型1例,B型17例,C型6例;术前均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于动脉瘤大小、瘤颈长度、瘤颈成角及双侧髂股动脉等情况进行确认,瘤体直径为6.7~9.0cm;合并病:高血压者14例,糖尿病者10例,心肌缺血者8例,肾功能不全者2例。

1.2手术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麻,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以防止感染的发生。依据术前采用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进行腔内治疗可行性的评估及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瘤腔内修复[2]。

具体而言,以左侧入路为例[3]:①将Zenith导鞘复合体导入腹主动脉:首先应在腹股沟区两侧做10cm左右的斜切口,以充分显露双侧股总动脉,而后静脉注射肝素5000U。再将带刻度尺的导管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入,行DSA腹主动脉造影。将不透X光的标记线移至低位肾动脉水平,使用带刻度尺的导管测定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实际长度。经两侧股动脉分别将6F导管插入,并放置于髂总动脉的位置,准备术中用于确定髂动脉分叉的准确位置。选用22F导鞘复合体,为防止在释放过程中发生血栓,应以5000U/50ml比例的高浓度肝素盐水对于导鞘内的人工血管进行充分冲洗,而后沿超硬导丝将Zenith导鞘复合体经左侧股动脉导入腹主动脉。②将短臂导鞘复合体导入人工血管腔:通过监视屏上当看见第二个带人工血管支架的顶端标记与低位肾动脉开口水平的标记线准确一致时,将导鞘复合体固定完备后缓慢地撤出导鞘,逐个将支架人工血管撑开。在两个支架人工血管已经释放后方可撤出硬导丝,再次通过做血管造影确定肾动脉开口未被覆盖后,继续缓慢撤出导鞘直至短臂人工血管开口弹出,而后经右侧股动脉经短臂开口插入导丝,进入人工血管腔内,此时需更换5F导管做血管造影确定已在人工血管腔内,沿超硬导丝将短臂导鞘复合体经右侧股动脉导入至人工血管腔内。③撤出导鞘复合体:通过荧光屏下进行确认,是否第一节短臂支架人工血管与主体短臂末节人工血管完全重叠,若重叠完全则继续通过造影确定髂动脉分叉与末节人工血管位置是否相符,相符时则先缓慢撤出导鞘以释放整个短臂人工血管,而后将左侧主体人工血管完全释放完毕,撤出导鞘复合体。以使用造影剂充胀30mm的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尤其是顶部、短臂与主体人工血管接合部、两端髂动脉开口的人工血管,而后进行行腹主动脉造影,证明腹主动脉瘤消失情况,以及双侧肾动脉、髂内、髂外动脉开放,无内漏发生等。

1.3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对于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观察,手术完毕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评定,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的记录。

2结果

2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3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

3讨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不仅减小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手术风险,而且对于体弱多病不能承受常规开腹术的老年患者尤其适用。现今常用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复合体主要有管型、分叉型及单臂型三类,其中管型腔内人工血管的适应症需要要求腹主动脉具有良好的近、远端瘤颈,据统计仅有小于5%的患者适用[4]。单臂型腔内人工血管虽可用于约60%的患者,但手术过程中需要闭锁一侧髂动脉及附加股-股转流术以致于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而分叉型腔内人工血管,一般若近端瘤颈长度大于13mm,瘤颈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6mm,以及瘤颈角度小于75°髂动脉直径大于8mm且无严重扭曲、狭窄及钙化的情况均可适用,数据显示30%~50%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可满足这一适应症,且无需附加手术等,因而临床应用渐广[5]。

我院自2001年以来即开始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通过多年经验发现,手术前首选螺旋CT进行测量腹主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精确测量是保证手术成功及避免内漏发生的关键,同时,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缓慢地推进血管复合体以避免造成动脉壁的损伤,在考虑主体血管入路途径时,重点考察是否存在髂动脉壁钙化是避免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在此前提下进行手术修复腹主动脉瘤,效果较好,可见,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riadoFJ,ClarkNS,BamatanMF.Stentgraftrepairintheaorticarchanddescendingaorta:a4-yearexperience[J].JVaseSurg,2002,36(6):1121~1128.

[2]李强,林少芒,张智辉,等.腹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1,3(3):147~151.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16~991.

[4]MaddenN,BarilDT,WertzR,etal.Endovascularabdominalaorticaneurysmrepair:acommunityhospitalsexperience[J].VascEndovascularSurg,2009,43:25~29.

[5]符伟国,蒋俊豪.腹主动脉瘤腔内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