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吴永兴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减负增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当前减负背景下减负不减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以学论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研究。本文重点谈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比较》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这时我开始给学生讲故事:“在森林里面住着一位树爷爷,他慈祥善良,与森林里的小动物相处得非常好。树爷爷经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瞧今天谁来了?课件出示松鼠、小白兔、小鸟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问题:“你们谁能说说这三个动物的相互位置呢?”通过这一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在对新知进行讲解时更应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和性质的证明,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性的记忆。只有使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等真正的理解,才有更好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十章讲授方差时,由课本思考题引入。

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26、25、28、28、24、28、26、28、27、29

乙队:28、27、25、28、27、26、28、27、27、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

笔者在给第一届学生处理第二问时,先画出折线统计图,从图像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不同,然后直接介绍了方差的概念,我深知方差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堂上对方差公式的结构也进行了分析,提炼出:“一差、二方、三平均”帮助学生记忆,然而在课后批改作业时笔者却发现这样的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概念,学生并没有牢固的掌握方差的公式。

所以在给第二届学生讲授方差的概念时,我改变了思路,更为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样画出折线统计图,提出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给学生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累积数来表示?2.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3.能否用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以如何有效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让学生知道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并不只是方差一种,只是在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应用更为广泛。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对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例题、练习进行比较和优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一题多解”。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解法去解决问题,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解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洁、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明确,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解法。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解法,使解法多样化。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解法,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练习是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吸收、巩固、提升的必要渠道,但练习题的内容必须精选巧编,练习题的形式思路必须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练习的问题上,彻底放弃题海战术的思想。

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评价,并通过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来有效地鼓励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

总而言之,课堂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整体教学质量,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很多,亟待我们广大教育者去努力探讨、挖掘。

参考文献:

[1]雷晓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J].基础教育.2012(11).

[2]何光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策略微探[J].教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