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 1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陈世荣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临夏731200)【摘要】目的:研究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54例,抽签法分观察组(改良Stoppa入路)与对照组(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各27例,比较手术指标与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较少,骨折复位效果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能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且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值得借鉴。【关键词】改良Stoppa入路手术;骨盆骨折;髋臼骨折;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88-01经调查发现,骨盆与髋臼骨折是由严重高能外伤造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骨折类型同时发生,具有较高致残率,患者表现为强烈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事业发展,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手术为主,以骨折情况为基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前提条件,常用选择是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分析比较两种入路方式差异性,便于提高手术效果[1]。为分析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54例,观察组(n=27):男16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4.82±7.15)岁;其中骨盆骨折18例,髋臼骨折9例;对照组(n=27):男17例,女10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4.87±7.21)岁;其中骨盆骨折15例,髋臼骨折12例。比较两组年龄或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髂嵴前方为手术切口,沿着腹股沟韧带联合耻骨3cm位置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对髂肌与腹外斜肌附着点剥离,充分暴露至骶髂关节,直到抵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将神经与精索分离,以耻骨联合上方为基点将联合腱与腹直肌肌鞘切断,对髂腰肌、血管神经、腹股沟韧带与精索进行分离,外侧窗显示髂窝至骶髂关节,内侧窗对闭孔上缘与耻骨上支显露,中间窗是操作窗口,对坐骨棘、髋臼前壁、耻骨上支外侧与闭孔上缘充分暴露,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观察组实施改良Stoppa入路,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以腹部正中纵形为手术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沿着腹部白线将腹直肌切开,钝性分离腹膜外间隙,向后上拉盆腔脏器,确保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的骨盆缘能充分暴露,向后显示至坐骨大孔内侧缘,确保四边体与骶髂关节前房的骨盆缘能完全显露,剥离时对腹壁下血管交通支(死亡冠)高度重视,将其结扎,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两组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1.3疗效评价手术指标:测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效果:参考MAtta(髋臼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与Pohlemann(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评分标准[2],满意:术后骨盆X线片显示,骨折块分离最大距离小于4mm;良好:骨折块分离最大距离4-10mm;一般:骨折块分离最大距离11-20mm;差:大于20mm,复位有效率=满意率+良好率+一般率。1.4统计学方法选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指标)(x-±s),t检验。计数资料(骨折复位效果)[n/(%)],x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结果2.1手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较少,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1手术指标(x-±s)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住院时间(d)观察组(n=27)117.84±15.62565.14±138.12118.51±29.8417.38±2.05对照组(n=27)176.28±17.31887.06±145.39183.42±44.7619.14±2.57t13.02398.34126.26972.7818p0.00000.00000.00000.00752.2骨折复位效果观察组(n=27)满意14例,良好6例,一般6例,差1例,有效率96.29%;对照组(n=27)满意11例,良好5例,一般4例,差7例,有效率74.07%,X2=5.2826,p=0.0215,观察组骨折复位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3讨论骨盆与髋臼骨折是由外界暴力造成的,治疗目的是对关节结构进行重构,促进关节面平整且达到解剖复位目的,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骨折复位质量,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存在手术时间长且创伤小等缺陷,视野显露不充分造成操作空间较小,使得骨折复位效果欠佳。有研究报道,改良Stoppa入路手术能充分显露该病症患者手术部位,提高骨折骨位效果,具有切口短、创伤小与并发症少等优势,对骨折断端显露,无需对腹股沟管显露,避免对软组织造成干预,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便于良好的骨位髋臼四边体,通过一个切口同时复位固定双侧髋臼,在骨盆位置放置钢板便于钢板塑形,同时术者位于患者对侧便于直视下对准骨折顶部,顶压骨折且提高复位效果,充分显示死亡冠血管对其结扎,避免术后发生大出血情况,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较少,骨折复位效果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说明本研究与张永刚,杨军琪,刘鹏等[3]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能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且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值得借鉴。参考文献[1]叶茂,邹毅,张玉峰等.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4):392-395.[2]马甲升,姚占川,岳建明等.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及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9,41(03):220-222.[3]张永刚,杨军琪,刘鹏等.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对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0):28-29.

相关关键词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88-01 经调查发现,骨盆与髋臼骨折是由严重高能外伤造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骨折类型同时发生,具有较高致残率,患者表现为强烈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事业发展,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手术为主,以骨折情况为基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前提条件,常用选择是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分析比较两种入路方式差异性,便于提高手术效果[1]。为分析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54例,观察组(n=27)男16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4.82± 7.15)岁 其中骨盆骨折18例,髋臼骨折9例 对照组(n=27)男17例,女10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4.87± 7.21)岁 其中骨盆骨折15例,髋臼骨折12例。比较两组年龄或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髂嵴前方为手术切口,沿着腹股沟韧带联合耻骨3cm位置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对髂肌与腹外斜肌附着点剥离,充分暴露至骶髂关节,直到抵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将神经与精索分离,以耻骨联合上方为基点将联合腱与腹直肌肌鞘切断,对髂腰肌 血管神经 腹股沟韧带与精索进行分离,外侧窗显示髂窝至骶髂关节,内侧窗对闭孔上缘与耻骨上支显露,中间窗是操作窗口,对坐骨棘 髋臼前壁 耻骨上支外侧与闭孔上缘充分暴露,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观察组实施改良Stoppa入路,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以腹部正中纵形为手术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沿着腹部白线将腹直肌切开,钝性分离腹膜外间隙,向后上拉盆腔脏器,确保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的骨盆缘能充分暴露,向后显示至坐骨大孔内侧缘,确保四边体与骶髂关节前房的骨盆缘能完全显露,剥离时对腹壁下血管交通支(死亡冠)高度重视,将其结扎,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两组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3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