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解”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一把金钥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历史理解”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一把金钥匙

曾玉梅

陕西咸阳中学曾玉梅712000

【摘要】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对“历史理解”的特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探讨“历史理解”理论及其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希望能对课堂的优化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历史理解”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历史理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层面来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能很好地将学生学到的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还原与重现,能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让知识的呈现更加客观,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去了解历史事件的实际,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历史理解”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一把金钥匙,必将给我们的历史教与学带来收获。

一、“历史理解”的概念

“历史理解”作为一种历史学科素养,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就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分析“历史理解”的特点

“历史理解”既能提升理解者的精神境界,也能彰显历史的存在价值。1、“历史理解”必然包含前理解,教师应重视前理解的结构性、约束性、真伪性以及开放性。2、“历史理解”是一种连续的循环,它确保了“历史理解”的无限性,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拓宽了我们的经验、自我知识以及视野,提升境界,增强自我意识。3、“历史理解”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比如⑴语言即理解。“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是构成理解历史意义的源泉,其中,谈话实质就是提问艺术。⑵问题即理解。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才能包含对问题的可能回答,理解其历史意义。⑶应用即理解。要达到真正的历史理解,规定历史理解活动,离不开应用。4、“历史理解”是视域融合过程,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三、“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开发、培养学生的前理解。⑴全面细致了解学情。即知识储备、思维习惯、主流观念、历史视野、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若以狭隘的学情(即仅关注学生接触了哪些历史知识)为教学出发点,教师的教学就输在了起跑线。⑵充分尊重学生的前理解。一是要用足用好学生的前理解,用灵活性获取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善待学生消极的前理解,用悬置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消除不良的前理解。比如评价历史人物时,先根据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利用评价标准、遵循评价原则,最后彻底地矫正学生的评价偏颇。

2、活跃历史课堂教学对话,即问答。师生对话是一门艺术,首先提问应关注问题的价值,语言和问题的设计时要抓住历史的独有、内在的特征和明显的外在形态,指向清晰,针对性强,有历史感和丰富的色彩、有震撼力,在字里行间发散拓展,使之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和重新建构教材的依据。其次提问还需关注追问时机,如果学生思维任意奔驰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时,教师要使用灵活恰当的评价实现“顺学而导”,这样不仅使对话得以正常进行,而且维持了原来的方向;如果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对该类学生成性教学信息在短时间内形成判断并作出筛选,对那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诙谐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自愿将其放弃,而非没有取舍随意谈论。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时,有的学生就这样问:“若洪秀全科举没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会不会发生呢?”可以看得出,像这样的问题,学生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认可学生的提问和思考,接着转变话题:“我们在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后就会明白了”。这不仅对学生对话的热情给予了肯定,鼓舞了学生继续学习,而且又提高了对话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对话,实现了视域融合,从而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精神境界。

3、始终不渝和学生进行循环互动。“历史理解”是循环提升的活动。⑴学生初步感知史实,经过理解历史内容,达到史实的融会贯通或通透。⑵师生由自主学习而走近历史,然后由体验探究而走进历史,最后由感悟升华而回归现实;学习效果检测以试题为主要抓手,试题讲评是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率是本质。⑶以历史课堂为载体,生生交流各自所得,经教师点拨,进一步修改和深化“历史理解”。

4、对历史认知的“历史理解”。在阐述历史认知时,教师应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进行解读,运用“历史理解”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历史认知展开“历史理解”,辅助知识讲授,更深刻、客观、准确地认知,进而真正剖析历史认知的实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讲述《百家争鸣》时,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相关历史认知,教师以“历史理解”为突破口。⑴设计历史剧,让学生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让他们就现实生活中“惩治腐败”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阐释各家的主张和理由。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道家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法家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墨家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通过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遥体人情,悬想事势”,体验到儒家的醇厚运用、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墨家的谨严。⑵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领悟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它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这种移情体验,既能“移情历史”,更能“体验历史”。

5、对历史规律的“历史理解”。教师通过“历史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历史规律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解读,结合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历史规律,丰富知识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知识点。比如讲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迎来了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它规定着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格局的规模和广度:生产力方面,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方面,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国际格局方面,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最终引发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这不仅是“历史理解”的一种直观的体现,也会让学生结合具体史实来对历史规律有更好的领会,即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6、对历史评价的历史理解。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同样可以结合“历史理解”展开,即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而综合地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比如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时,可以运用“历史理解”的史料比较法来展开。⑴史料要求做到:“搜集、整理、辨证”;具有“弹性”,可高可低,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从质的方面说,要求史料可信可靠,且以第一手资料为佳。从量的方面说,要求史料充足充分,能穷尽一个问题的相关史料最好,绝不以孤证立论。⑵对史料进行研读、分析、比较,客观地去看待不同阶级和时代对孙中山评价的视角,进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将孙中山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这既能对孙中山作出科学的评价,又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表达对历史人物看法的评价能力。

7、重视“时空观念”。⑴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深刻体现了历史中的时间有着双向互动关系,即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与视角决定我们如何理解过去;“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要视角,人类实践活动经过世代积累,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中断人类的进步,它的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比如公元1500年为什么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人类更大的活动空间,从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点上。⑵推进“时空观念”素养立意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比如上《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教师提问,创设历史情境:“你是哥伦布船队的一名水手,即将跟随船队出发前去探险,你的母亲并不同意你的决定,你只能瞒着母亲偷偷出发,临行前,你给亲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此行的原因、目的和你的期望。”由此,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他们去想、去交流、去讨论、去寻求“历史理解”。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应用模式,希望给同仁以借鉴,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诠释学的历史理解理论与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