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用于白内障治疗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用于白内障治疗的疗效分析

赵文霞

赵文霞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用于白内障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研讨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仪器低廉等优势。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66-01

白内障是一种因晶状体混浊而影响视力的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白内障是引起视力受损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日趋老龄化,我国白内障患者也逐年上升。目前,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是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前者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小,但仪器相对昂贵、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后者无需精密仪器,操作简便快捷,两者各具特点[1]。本研究课题通过对比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旨在探寻适合临床工作的高龄白内障手术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本研究要求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2例(34眼),女性28例(33眼),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74.1岁。其中外伤性11例、老年性41例、并发性8例。研讨组男23例(30眼),女37例(40眼),年龄53-83岁,平均73.7岁。其中外伤性9例、老年性48例、并发性3例。全部患者的视力均在0.3以下。以上患者的其他疾病已于术前得到有效控制,且术前未进行任何的白内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研讨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

1.2.1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利用0.5%地卡因表麻+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结膜剪开10点至2点方位并稍向后钝性分离,电凝止血,距角膜缘2mm用三角形乳化手术专用刀于透明角膜内穿刺人前房,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约6mm,水分离、分层松动晶体核脱人前房,在角膜与核块间注人黏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及后囊膜。扩大切口(内口大于外口),注水圈套器套出核,在囊袋内或睫状沟位植入人工晶体。

1.2.2超声乳化吸除术切口、撕囊、水分离、分层同前,采用美国眼力健公司Compact(小白星)超声乳化仪乳化去核,根据核硬度设定超声能量为40%-70%,将人工晶体植人囊袋内。

1.3术后处理于术后72h内,采用口服抗生素来防止发生感染,于术后第1天,采用激素类与抗生素眼药水滴患眼,6次/天,若出现较重的虹膜炎反应,则注射地塞米松2.5mg、妥布霉素20mg于球结膜下,且给予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术后连续检查患眼3d,对角膜缘创口的愈合情况、眼压有无升高,角膜有无水肿,虹膜炎症反应、瞳孔大小及人工晶体的位置进行观察记录。患者术后每天戴眼罩入睡来保护患眼。

1.4观察指标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水肿及前房反应发生情况。角膜水肿程度分级:0级透明无水肿;1级薄雾状局限水肿;2级灰色水肿,虹膜纹理模糊;3级弥漫性灰白水肿,角膜内皮龟裂;4级乳白色水肿,眼内结构不清。术后随访半年。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俩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视力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研讨组视力恢复<0.5者9例,视力恢复>0.5者51例。对照组视力恢复<0.5者12例,视力恢复>0.5者48例。对比两组视力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比较术后1d、7d对照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研讨组(P<0.05),但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发生角膜水肿6例,后囊破裂1例,前房虹膜反应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研讨组角膜水肿9例,后囊破裂1例,前房虹膜反应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4%;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切口小于6mm称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包括超声乳化及非超声乳化两种。超声乳化操作技术不仅需要特殊设备,仪器昂贵,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很难在基层医院得到普及,而且若遇有硬核时需要较大的能量才可将其粉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高达11.9%-16%[2]。我国白内障患者以农村老年人居多,一方面经济条件限制了设备的引进,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内皮生理状态下降即逐渐减少,密度降低,更易发生角膜水肿,甚至是发生角膜代偿[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在前房和囊袋内的操作相对较少,又无需能量碎核,从而有效减少了对角膜内皮的损伤。由本研究可见,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仪器低廉等优势。综上所述,传统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单,仪器设备低廉,不易发生超声乳化的热损伤,对于硬且大的级核可灵活采用扩大切口方法摘除,伤口愈合快,因此适于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夏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药指南,2013,11(4):106-107.

[2]孙铁节.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用于老年白内障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3-5.

[3]王亚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9):12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