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糖尿病的自我康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4

浅析糖尿病的自我康复

杨剑峰

杨剑峰(北京诺和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60)

摘要:针对糖尿病的不同病症,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然疗法和心理治疗,科学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的自我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康复;疗法

第一篇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1糖尿病食疗的必要性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不论哪型糖尿病,病情是轻是重,有无并发症,有否应用药物治疗,应用口服药还是胰岛素,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治疗。

1.1饮食治疗的目的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合理控制饮食的目的:

(1)减轻胰岛负担。

(2)减肥。

(3)纠正已发生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

(4)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

(5)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6)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及糖尿病儿童的正常发育。

1.2饮食治疗的对象

糖尿病饮食疗法虽然是面对广大糖尿病病人的,但是对肥胖、高血脂、营养不良的非糖尿病人也有治疗作用,并适于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等各年龄段的人。换句话讲,这是一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科学地计算出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量,同时又考虑到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再根据每个人哪方面的营养素量不足,哪一种量过多进行校正的饮食疗法,所以糖尿病饮食疗法也是健康平衡饮食。

2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黄金法则

2.1控制每日摄入所有食物提供的总热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身体所需的热量大多是由食物提供,食物中含的三种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能量。而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饮食要根据具体病情、饮食习惯、身高、体重、年龄、劳动强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计算出每日所需总热量。这个总热量应该是:

(1)可以维持身体每日正常活动的需要,使人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2)不引起更多的脂肪沉积或快速升高血液里的葡萄糖。

(3)能够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并能维护机体免疫力、抵抗外界病毒的侵犯。

(4)热量是否刚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5)肥胖者应该减少热量摄入,减轻体重,使之接近体重。

(6)消瘦者应该提高热能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

(7)孕妇乳母儿童等有特殊生理需要的人应当单独指定标准。

所谓理想体重是指不会对身体正常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体重,通俗的说法就是不胖不瘦。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方法。

标准体重=身高(CM)-105

理想的体重:上下浮动于10%

超重:>标准体重的10%

较瘦:<标准体重的10%

肥胖:>标准体重的20%

消瘦:<标准体重的20%

2.2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膳食,这种膳食所提供的热量和各种营养不仅全面,而且膳食的供给人体的需要应保持平衡,即不过剩也不欠缺,并能照顾到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及各种特殊情况。这也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础。

如何才能使膳食达到多样化、营养合理呢?只要做到:

(1)每天必须吃四大类食品。

谷薯类:即常说的谷类和薯类。它们主要是提供能量和膳食纤维,维持人体生理活动和体温的需要。

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无机盐、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

肉、禽、鱼、乳、蛋、豆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和无机盐及维生素。

油脂类:主要提供热量和美好滋味。

(2)四大类食品每天都保证摄入,不偏食。

(3)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加需要营养全面。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天天如此,顿顿如此。

2.3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

脂肪常常是美味佳肴的制造者,但很容易超量的摄入脂肪。我们已经了解脂肪分为看的见和看不见的两种。由于脂肪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因此摄入过多富含脂肪的食物将产生多余的热量,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减少脂肪的摄入会减少患心脑血管病的机会。千万记住:吃超量的脂肪还会降低身体内胰岛素的活性而使血糖升高。

当然,糖尿病患者也无须完全戒除脂肪,而是应该适量的摄入脂肪。先从厨房做起,然后是餐桌。

2.3.1减少脂肪摄入的要决

(1)多选瘦肉,吃禽肉时将外皮有脂肪层去除。

(2)烹调时力求用油到最少量,而且以植物油为主,少用或不用油炸、油煎的方法,多用煮、炖、蒸、拌等少油做法。

(3)吃烘或烤肉时将油滴完再吃。

(4)做汤或有砂锅炖菜时,不需再过油,可直接将肉放到锅中。

(5)将极少量的黄油或奶酪抹在面包或饼干上,甚至干脆不用。

(6)尽量用低脂的奶制品。

(7)用各种调味品代替油脂,获得美味,赢得健康。

(8)用酸奶时尽量用无糖脱脂酸奶。

(9)烹调蔬菜的菜肴尽可能少服油脂。

(10)坚果类食品含油脂量很多,作为零食尽量不用或少用,如果食用,也应计入脂肪热量中。下列是坚果与植物油的相同热量换算关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含油量:10g植物油(1小勺)=20粒花生米=30粒瓜子=两个核桃。

2.3.2由于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常常同时含有大量脂肪,因此您在选用这一类食品时千万注意脂肪的含量。选择蛋白质食物指南:

(1)尽可能选择低脂肪肉类。如瘦牛肉、羊肉、猪肉、鱼和海产品、鸡肉和无皮的禽肉。

(2)蛋类的选择:虽然蛋黄含有较高的胆固醇,禽蛋仍属于低脂食物。除非有高胆固醇血症,您每日都可选择一个禽蛋。

(3)豆类的选择:豆类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常被称为“植物肉”同时它更大的益处是脂肪很少,并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因此鼓励患者经常服用。

(4)硬坚果和种子类食物的选择:这类食品也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但含脂量很高,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5)奶和奶制品的选择:常见的奶及奶制品大都富含脂肪,但是目前市场上逐渐拥有许多低脂奶油制品可以供您放心选购。如脱/低脂奶粉、加甜味剂的脱脂酸奶、低脂无糖冰淇凌等。

2.4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或禁止单糖及多糖的食物。

由于在饮食中限制了脂肪摄放,因此要求您在总热量固定的范围内,适当放宽对碳水化合物的限制,包括谷物、大米、豆类、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给人体带来很多益处,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合理选用它们,会帮助您很好的控制血糖,并且由于它们体积大,饱腹感强,可能对控制体重有利。因此每天选用较多而不是较少的碳水化合物是非常必要的。有很多患者将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视为增高血糖的“罪魁祸首”,而一味地强迫自己限制饮食,每天摄入极少甚至不吃。又因为饥饿而吃大量的高脂肪肉类、油脂或零食,结果糖尿病没控制好,反而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对病情极为不利。因此我们推荐下列食品:

(1)谷类:包括大米、谷物、麦片、荞麦、各种面食等。

(2)豆类:包括干豆(红豆、绿豆、黄豆)、青豆、豌豆和扁豆。

(3)蔬菜:各种叶类或瓜类蔬菜,包括淀粉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薯类、鲜玉米等。

(4)水果:各种含果糖较低的水果。

特别注意:上述非谷类食品,同样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在选用时一定要计算在主食量之内,使总碳水化合物的量保持在固定范围内,不能随意食用。

关于碳水化合物的说明:众所周知,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因此对于糖尿病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来说,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分清精致糖(包括单糖、双糖)和非精致糖(多糖)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有用的。单糖和双糖不需要消化酶,可被直接吸入血液,使血糖迅速升高,而且过多摄入含单糖和双糖的食物,可使体内甘油三酯合成增强并使血脂升高。此外,还可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从而加重对糖尿病的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减少或禁忌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尤其注意隐藏在点心、面包、饼干、水果罐头、软饮料、巧克力中的蔗糖。但是,患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需要绝对禁用精制糖,尤其当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吃糖来纠正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应减少精致糖的摄入,下列方法会帮助您减少用糖:

(1)经常检查您的日常菜谱,除去使用蔗糖的烹料。

(2)在茶、咖啡等饮料中不加蔗糖,不喝富含蔗糖的饮料。

(3)买一些无糖罐头或人工甜味剂制品代替糖制品。

(4)普通水是最好的解渴剂,如果一定要喝甜饮料,应选择一些热量的饮料,矿泉水等。

(5)如果确实喜欢将蜂蜜、果酱抹在面包上,应尽可能用甜味剂果酱代替,并且不用或少用黄油或奶油。

(6)烹调时尽可能不用蔗糖,可用甜味剂代替。

(7)市场上的低脂酸奶或普通奶含有较多的蔗糖,不宜使用。单纯精致糖含有较少的营养和较高的热量,而多糖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提供多营养素和纤维素,应当由它们构成膳食纤维的基础部分。更为有利的是,多糖淀粉被人体消化后并不像人们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同单糖一样很快升高血糖,而是经过复杂的生化代谢,最终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逐渐升高又不会太高,因此可以放心使用。

2.5高纤维饮食

2.5.1增强胃肠蠕动,吸收水分,以利于大便排出,治疗便秘。

2.5.2使粪便中胆汗酸增多,血胆固醇水平降低。

2.5.3延缓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可以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幅度,改善葡萄糖耐量,尤其是可溶性纤维功效较大。

关于膳食纤维的供给量,据1994年台湾行政卫生署编制的饮食手册提示为每日20~35克膳食纤维,供给方式以进食天然食物为佳,并与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食用。可在饮食中多选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片、荞麦片、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用量要循序渐进,对老年人尤需慎重,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关于膳食纤维在生活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1)选择全谷、全麦食物做早点。

(2)用部分粗糖代替精白面、精白米、口味也不错。

(3)食物中可适量添加豆类食品,如红豆、绿豆等。

(4)每天必须吃蔬菜。

(5)为了保证最多量的膳食纤维,应试吃蔬菜的叶、茎,而且吃水果时不要削皮。

2.6减少食盐摄入

人人都知道,人体不能缺食盐,否则会出现乏力、头晕、厌食、恶心、嗜睡甚至昏迷,但是食盐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食盐对身体有害,如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生水肿,甚至心、肾功能衰竭。食盐摄入过多还可增加食欲,不利于糖尿病的饮食控制。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吃盐过多的习惯,食盐量远远超过身体的需要量。

2.6.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正常人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6~8克。

2.6.2据统计,中国北方居民人均每日摄入食盐在15~20克。

2.6.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本身患高血压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倍,因此限制食盐摄入就非常必要了。

2.7合理安排进食时间和餐次

由于II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的胰腺尚有一定的功能,多数人空腹血糖并不高,但是经过进食负荷后,血糖升高,不易控制,此时进餐的数量和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进食合理,有利于血糖控制,相反,进食不规律就可能使糖尿病恶化。进食的时间和餐次与糖尿病的治疗关系密切。

2.7.1如果属于未用任何药物,单纯饮食治疗的患者,为了减轻进餐时对胰腺的负担,将每日碳水化合物均匀分开摄入,一日供给三餐或多餐,定时定量。这样即可以避免过多食物增加胰岛的负担而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同时也可避免因进食间隔过长而出现低血糖症状。三餐分配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按早餐占1/5,午、晚餐各占1/3供给。

2.7.2对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者,则要确保准时进食。在药物作用最强的时间,还可以有加餐。除三次正餐外,应有两到三次的加餐,加餐时间可以放在上午9时到10时,下午3时到4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简便方法可由正餐中匀出20~25克(半两)主食为加餐食品。晚睡前的加餐,除主食外尚可配牛奶1/2杯或鸡蛋1个或豆腐干2块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防止夜间出现低血糖。

2.7.3有的专家认为,若是主食量全日超过300克,及采用少时多餐方法,使每次正餐食量不超过100克,多余部分移做加餐,对控制血糖升高也有好处。

2.7.4三餐食谱内容搭配合理。餐餐粗细糖搭配,主副食搭配,既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的食物,也有含脂肪和蛋白质食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强胰岛素的释放,同时也符合营养配餐的要求。

2.7.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了糖尿病并不需要完全改变正常生活所需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它只是影响进餐时间和食物量的安排。换句话说,患者的饮食习惯必须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并且必须随着用药的种类、时间和剂量进行调整饮食,而不应根据进食习惯去改变用药。

2.8多饮水,限制饮酒

有的糖尿病患者有一种误解,认为多饮多尿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而多尿是因为喝的多造成的。因此,为了控制好糖尿病,在饮食控制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控制饮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也会影响您的健康。

2.8.1水是生命之源,多数营养物质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利用。

2.8.2糖尿病的多饮是由于血糖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出过多的糖分。而尿排的多,身体丢失水分过多,才不得不多喝水。其实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2.8.3故意少喝水,可能造成血液浓缩,使血糖和其它含氮废物无法排出,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2.8.4我们主张您平日多饮水,尤其在夏日,不要等到渴了再喝,应该每天保证6~8杯水(约1500~2000ml)。

2.8.5多饮水还会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利大便及美容的作用。

2.8.6注意:对于心脏、肾脏功能不全或伴有水肿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饮水。

关于饮酒,有人认为,喝酒可以少吃饭,有利于饮食控制,还有人期望通过酒来舒筋活血,甚至降糖。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总的看来,酒精对糖尿病患者是弊多于利。

(1)您可能因为饮酒而影响正规进食,这将不利于饮食治疗的执行。

(2)酒精含有高热量,1克酒精可以产生29.3kJ的热量,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3)酒精可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水平的突然下降,发生危险。

(4)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时可能因饮酒而发生面部潮红、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或加重低血糖反应。

(5)长期饮酒还可能使血脂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或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6)白酒中的有毒成分还有甲醇,它可以直接损害末梢神经,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害。

我们建议饮酒量应计算在主食范围之内,每日饮酒不超过25~50克主食产生的热量。也就是说,大约1罐啤酒或100ml(二两)红酒或25ml二锅头,都相当于25克主食的热量,饮用时应减少相应的主食量。饮酒时必须注意一点,不要空腹饮酒,应尽量在饮酒前吃一些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例如吃一点饼干、果汁、面包等。因为,如果是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饮酒就很可有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这是非常严重并需要紧急处理的。

至此,已经把糖尿病现代营养治疗的原则详细地讲述了,患者应当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应当做什么以及在治疗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简单的说,要求患者能够做到:

(1)每日定时定量定餐。

(2)每日食物应包括4大类食品:谷薯类,蔬菜水果类,肉禽鱼、乳、蛋、豆类、油脂类。

(3)减少脂肪摄入,不用或少用精制糖及精制甜食,禁酒或只饮少量低热量酒。

(4)如果肥胖者首先需要减轻体重。控制全天总热量是减体重的首选方法。

(5)吃饭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应确保您每一餐都有好的口味和营养质量。

3饮食治疗的计算方法

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并不了解糖尿病饮食的内容及如何科学进食(既不摄入过高热能又不引起营养失衡)。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糖尿病病人饮食上错误的观念,如只要不吃粮食,血糖就不会升高,少吃粮食多吃肉,饭少吃用其它零食来补,只要是无糖食品就可以随便吃,糖尿病病人不能吃水果,只能吃粗粮,糖尿病饮食就是少吃饭多吃菜等。这就造成一些糖尿病病人血糖、血脂、体重达不到良好的控制目标。有的人无论换什么药。血糖就是控制不好。有的人却越来越瘦,这些都与病人不知道怎样科学进食和不能够科学进食有关。科学地计算糖尿病饮食,虽然公式与表格很多,但就每一个人而言,只要按照介绍的方法计算一次即可掌握。

饮食总量计算法治疗糖尿病,要求必须按每千克标准体重(或理想体重)提供总热量和三大营养素,并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原则。正确估计患者热量需要量是决定饮食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热量需要量的估算是根据病人体重、劳动强度来确定的。

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又以是否达到标准体重作为“治疗达标”的重要评价项目之一。体重不仅与体型、体态有关,还是判断病人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以及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等均与体重,尤其是超重与肥胖等密切相关。

目前常用的标准体重计算法多按身高(厘米数)换算成标准体重的公式:

(1)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年龄45岁以上者)。

(2)标准体重(kg)=身高(crr.)-105(年龄45岁以下者)。

简单粗算法:根据标准体重可将患者的体型分为5类:

正常:标准体重±10%以内。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10%~20%。

超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

减轻:低于标准体重10%~20%。

消瘦:低于标准体重20%。

依照糖尿病患者的标准体重和体力消耗计算所需总热量,合理调配饮食。凡是超过标准体重20%患者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采用低糖类、低脂及适量蛋白质的膳食,同时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每天供应热量应在5020.8千焦(1200千卡)以下,主食200~300克,其中含糖类150~250克,蛋白质30~60克,脂肪25克,且应占总热量的10%以下。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粗算法简便易行。可粗略估计为:

(1)肥胖、超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宜采用肥胖型糖尿病膳食,酌情减少总热量,使体重下降到正常标准的5%左右。

(2)体重正常,一般健康状况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宜选择糖尿病普通膳食。

(3)体型消瘦者、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有消耗性疾病患者要考虑高蛋白糖尿病膳食,总热量可适当增加10%~20%,使病人体重上升,接近理想水平。

全日主食量有4种分配方式:

(1)休息患者:每日200~250克。

(2)轻体力劳动患者:每日250~300克。

(3)中等体力劳动患者:每日300~350克。

(4)重体力劳动患者,每日400克以上。

第二篇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1运动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1适应症

1.1.1肥胖、超重的Ⅱ型糖尿病病人,血糖在16.1毫摩尔/升以下。

1.1.2病情稳定的I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FBC)<11.1毫摩尔/升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病人。

1.1.3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I型糖尿病儿童在10~30年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概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不参加运动者。

1.1.4糖尿病妇女妊娠后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心率<120次/分),可以进行低强度运动。

1.2禁忌症

1.2.1严重的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6.1毫摩尔/升。

1.2.2血糖有明显波动(高血糖与低血糖频繁交替出现)的糖尿病患者。

1.2.3伴有较重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大量蛋白尿的患者,运动可能会升高血压,增加尿蛋白排出,加重肾病的发展。

1.2.4有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1.2.5伴有严重的高血压。血压>22.6/13.3千帕(170/100毫米汞柱)、缺血性心脏病、近期有心绞痛的患者,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1.2.6有Ⅳ期以上视网膜病变、眼底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运动量过大会诱发眼底再次出血或大出血导致失明。

1.2.7近期感觉听力下降、耳呜、耳聋、头晕、走路如踩棉花、步态不稳者。

1.2.8伴有老年性痴呆的糖尿病患者。

1.2.9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2.10有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感觉缺失、足部溃疡、关节疼痛、关节畸形、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闭塞的糖尿病病人。

2运动项目的选择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两大类。有氧运动指运动中产能过程需要氧气参与,为有节奏的体力、耐力运动,主要由重复的低阻力的运动组成;而无氧运动指短时间内暴发性肌肉运动,需要大量热能,而需氧化过程提供热能不能满足机体热能需要,因而必须依赖快速进行的无氧代谢来补偿大量热能的运动,主要由少量的高阻力运动组成。有氧运动多为持续、规律、适量的运动,尤其是中、低运动强度的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等;而无氧运动是指静止用力或暴发用力的运动项目,如举重、射箭、快速短跑等。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宜选择有氧运动,而非无氧运动。

2.1选择运动项目的原则

选择运动项目既要考虑到自身健康状况、自我体质、年龄、体力、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控制情况,也要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兴趣以及既往的运动史。参加体育运动的对象并非仅指中老年人,年轻人、妇女以及青少年糖尿病病人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烁,以使他们到老年时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2.1.1从事脑力劳动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用脑多,易患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便秘等症,故可选择有利于大脑功能、动静适宜的运动,如游泳、爬山、太极拳、太极剑、各种健身操等。其中以游泳为最佳。

2.1.2肥胖、行动不便,身体柔韧性、体力、耐力均较差的糖尿病人运动时易造成关节韧带损伤,故宜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游泳、做体操等。

2.1.3身体消瘦的糖尿病病人,可适当进行以增强肌肉力量为目的的运动,如引体向上、俯卧撑、器械体操等力量型训练运动。

2.1.4非妊娠期的糖尿病妇女,宜选择能增强腹肌、骶肌,有利于减少腹部脂肪的一些运动,如仰卧起坐、抬腿、转腰、扩胸、健美操、跳舞等运动,也可参加一些增加肌肉韧性的锻炼,如瑜珈功、太极拳(剑)、游泳。即使在妊娠期,只要心率110次/分,仍可适当做些伸展运动、体操,但应避免做仰卧及腰部的运动。

2.1.5老年人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身体肌肉、关节力量、柔韧性、大脑灵活性、反应性均有所下降,故应选择强度不大,较少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如步行、太极拳(剑)、交谊舞、游泳等。

2.1.6青少年糖尿病病人经自我体质测评良好者,可参加竞技性及运动强度大、时间长的体育运动,以增加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自己成为同龄人中体育爱好者,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例如可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棒球比赛,参加滑雪、滑冰、游泳、划胎比赛等。目前在我国患I型糖尿病的青少年中只有很少的病人能像同龄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如踢足球、游泳、打篮球等。原因之一是病人的家长及本人对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可行性认识不足;原因之二是害怕运动会引起低血糖及病情恶化,其实,通过阅读本书之后,大家就会明白运动作为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应抛除疑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学会如何进食,如何预防低血糖,如何控制好血糖,做一个意志坚强,身体、心理均健康的出类拔萃的人。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会使人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培养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毅力与自信。

2.1.7体质良好的中老年糖尿病病人也可参加运动时间长、强度比较大的体育运动,如爬山、马拉松长跑、打篮球、打乒乓球、打保龄球、参加体育舞蹈比赛(拉丁舞、交谊舞赛)等。

糖尿病病人不宜参加的运动顼目有:航空驾机与潜水运动等。因为这些运动均为运动者独自进行,一且发生低血糖,可造成死亡,别人无法得知与急救。

在诸多的运动项目中,最佳抗高压运动是散步、骑自行车、游泳;最佳减肥运动为滑雪、游泳,壮年者也可进行负重运动:最佳健脑运动为有氧运动,如跳绳、跳舞等;最佳抗衰老运动为慢跑;最佳健美运动为平衡性锻炼;最佳防近视运动为打乒乓球、打羽毛球。

2.2适宜糖尿病病人的运动项目

2.2.1游泳。游泳是心血管患者的保健操。在静水中,身体呈水平姿势前进受水压较轻,但水波对皮肤的压迫拍打可起到全身按摩作用、水压下体表静脉收缩,可促进静脉血液加速回流到心脏,增大心脏负荷,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长期游泳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人站在水中或潜水时水的压力可使腹部缩小,迫使呼吸肌要克服水的压力保持呼吸,从而改变血液中缺氧状态,使血流更通畅。人体皮肤血管受到水刺激不断收缩与舒张;使血液在体表皮肤与内脏血管间来回奔流,如同血管运动“体操”。也锻炼了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同时人在冷水中身体还会消耗能量储存的糖原与脂肪燃烧产热来维持恒定的体温、人体游泳时全身的肌肉均参加运动,有助于减肥。

糖尿病病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掌握游泳速度、距离,游泳还特别适合肥胖、关节炎、腰腿痛及妊娠的糖尿病病人;因为水的浮力可减轻体重对脊拄、关节的负荷。年轻的糖尿病病人还可以进行自由泳竞赛锻炼。最近美国还兴起水中慢跑运动。水中阻力是空气的12倍,在12度水中停留4分钟所散发的热能等于同样温度陆地上1小时散发的热能,且很少发生肌肉韧带拉伤,而腿、膝、髋部受到的重力震荡几乎为0,推荐糖尿病病人不妨一试。慢跑方法:身体垂直悬浮于深水中,鼻孔仅比水面高一点,四肢如水车轮般猛烈划动,像在水中扑腾的鸭子一样。水中慢跑应循序渐进,一般心率以不超过110~130次/分钟为宜。

2.2.2走步。走步又称步行,是最简便易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强度小,耗能不大,走步蹬地反作用力比跑步小1/4~1/5,对关节和内脏冲击力较小,不易使机体遭受损伤,是最安全有效的健身方法。

走步可调节四肢、腹部、臀部肌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防治下肢静脉曲张的作用。步行还利于思维,如加快速度与延长步行时间还可以减肥。步行时步幅应大,上体正直,步态平衡不僵。步行特别适合于那些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中老年糖尿病病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平日很少运动的糖尿病病人。步行速度分为:

慢速步行:60~70步/分钟,相当于2~3公里/小时。

稍快步行:70~90步/分钟,相当于25~37公里/小时。

中速步行:90~120步/分钟,相当于3.7~5.9公里/小时。

快速步行:120~140步/分钟,相当于5~67公里/小时。

急速步行:>140步/分,超过7公里/小时。

刚开始步行时,可先慢后快,时间5~10分钟。逐渐延长步行时间。轻度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可行反臂背向散步法(背手倒行法);

合并有肩周炎、下肢关节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糖尿病病人可采取摆臂散步法;有便秘、腹胀者可行揉腹散步法(步速较慢,同时两手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一圈,正反交替进行);腰腿痛者,可行倒退步行法;肥胖者可行爬坡步行或登楼梯步行法。

2.2.3跑步。无论慢跑、快跑都比步行运动强度高,时间缩短。由于跑步时每一步都会将3~5倍于体重的力量作用于脚上,而且跑步时足蹬在地面上受到的反作用力可使下肢大小关节受到冲撞,比较容易发生肌肉拉伤、韧带关节扭伤。所以,跑步者的膝关节及双腿应有足够的柔韧性,下肢肌肉有足够力量。

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糖尿病病人可进行力所能及的慢跑,这是一种没有主客观限制(比如时间)、气定神闲的轻松跑步,可使长跑运动成为一种体力与精神上的享受。跑步开始的年龄越轻,坚持时间越长,从中受益越大。例如30岁左右开始练跑步,不但容易而且效果好。40岁左右开始跑步则需逐步分段开始练习。50岁的人要在严格细致掌握技巧后才能逐步开始。比如先进行腿部与足部肌肉的训练,由步行逐步过渡到跑步运动,一旦出现关节或身体某一部位持续疼痛应休息几天或改为步行,缓解后再重新开始。应避免在坚硬的混凝土马路上跑步,可选在附近校园、公园的操场、土跑道上跑步。跑步时应选用柔软有弹性的运动鞋,而不要穿布鞋、皮鞋。有以下情况者暂不宜或禁止跑步:

(1)连快走都不能适应的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

(2)血糖波动大或高血糖的糖尿病病人。

(3)重度肥胖者。

(4)关节肿胀疼痛者。

(5)心肺功能不全者以及合并肝及肾病者。

2.2.4肌力训练。力量型体育运动有助于训练肌肉强健有力,对老年人还可预防骨质疏松。负重训练是最常见的力量训练,可以自己随时进行,也可借助体育器械进行,特别适宜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病人或体质虚弱者。

(1)蹲起运动。开始可借助椅子、桌子、床栏练习,每次做15~20个蹲下立起,以后可徒手进行,并逐步增加至每次100个蹲起运动。

(2)仰卧起坐。初练习时腹肌力量不够可借助手臂牵拉力量,每次做5个,以后应完全靠腰腹部肌肉的收缩力量,逐渐增加至每次做20~50个。

(3)床上蹬腿运动。分别抬高上下肢,直腿上举,弯曲伸直下肢,同时并举或左右交替运动,同时做上肢运动。也可持重物上举。

(4)机械运动。自身体质好的糖尿病病人还可借助哑铃、拉力器、健身房举重器材等进行肌力训练。

2.2.5球类运动。球类运动有很多。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手球、橄榄球、棒球、垒球等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以上的球类运动。球类运动不但可以强健体魄,还能锻炼敏感性、果断机智的判断能力、坚强意志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还能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患者的生活情趣和战胜疾病的决心。

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因害怕病情加重,故而不敢活动,往往影响治疗效果。根据糖尿病的轻重、自身感觉、心理承受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对治疗是有益的。

老年糖尿病病人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细胞中,提高血糖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减少尿糖。经常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可以间接促进肠道中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形成,预防骨质疏松运动还能防止肌肉萎缩,提高骨骼的灵活性以及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老年糖尿病病人无论胖瘦均应运动。运动方式和运动持续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生活习惯而定。一般合适的运动时间是在进餐60~90分钟以后,此时能较好地避免发生低血糖,从而达到有效的运动效果。注意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之后不可立即运动,以免造成暂时性低血糖。低血糖可使病人出现头晕、多汗、心慌、手抖、烦躁不安等症状。老年糖尿病病人宜在医师指导下运动,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注意不能做减肥体操、打网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以免对病情不利。强度较大的运动易使患者步态不稳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且易造成骨骼或软组织损伤。

在身体感觉正常的前提下,做体操能使机体各部位都得到运动,是最为安全有益的活动项目。符合我国“天地人合一”的人生哲理,有助于运动强身,值得推广。

4体弱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体弱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与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降低患者体重,从而使体弱的机体逐步壮实起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体弱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区别对待。肥胖及年龄不大的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运动量与运动时间可以适当放宽;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患者,则运动量要小。同时,对于不能户外运动的年老体弱患者要选择室内运动。运动要先从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运动量及时间,每天可运动数次,每次15~30分钟。运动方式要因人而异,根据家庭环境及条件确定,可选择室内散步、原地踏步或跑步、做体操、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条件也可借助室内健身器材锻炼。运动调节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运动应避开降糖药物作用的最强时间;运动要持之以恒,除有急性病外切勿中断;室内空气要新鲜,温度要适宜。

(2)预防运动后低血糖反应,采取在饭后1小时左右运动。根据运动前后血糖变化,适当调整药量,运动时或运动后吃一些食物,餐前胰岛素注射于腹壁皮下。

(3)有发热、感染、酮症、严重心脑肾、视网膜并发症及重度高血压患者,应禁止运动。

(4)近期血压偏高、水肿、蛋白尿、轻度心脑供血不足等不要运动。运动时脉搏应限制在本人最快脉搏的80%左右或仅限于步行活动范围。

(5)血糖忽高忽低的脆性糖尿病患者不宜运动。

(6)年龄在65岁以上从事脑力劳动的糖尿病患者勿进行运动量较大的运动。

5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5.1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5.1.1运动前要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以便全面了解病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和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5.1.2安排运动要循序渐进,注意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整理。运动量要适当,过度劳累会引起酮症。使病情加重,尤其避免短时间较剧烈运动或引起明显兴奋的运动。以免刺激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使血糖引高。

5.1.3运动鞋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运动衣服应宽松,并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5.1.4运动时身边备些含糖食物,防止低血糖发生。

5.1.5老年病人运动疗法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意外发生。

5.1.6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在药物作用高峰时应避免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运动安排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还有使用短效胰岛素患者,应避免在注射后2小时运动。清晨未注射胰岛素前,体内胰岛素少,运动可引起酮血症而加重病情,也应避免发生。

5.1.7从静止到运动,身体要逐步适应。运动前要有5~10分钟的准备活动,如活动上下肢、腰部和腹部。跑步,要从快速步行逐渐转入小跑。划船或游泳前,应做上肢、肩膀和颈部的准备活动。结束运动时,不要立即停止,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突然停止,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产生暂时性脑缺血,会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不适症状。因此,在运动结束时,应继续做一些行走、慢跑等放松运动。一般应历时5分钟。

5.1.8运动后不要马上说话或进行冷、热水浴,而应把汗水擦干,待脉搏恢复正常时再进行温水浴。

5.1.9密切观察运动后的个体反应,如果每次运动后感觉到食欲和睡眠良好,精力充沛。清晨时脉搏平稳,且有逐渐减慢的趋势。说明运动适宜。反之,运动后食欲、睡眠不好,应减少或停止运动,接受医生检查。

5.1.10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量和进度与时间,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不良反应。

5.1.11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相结合,合理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疗效。

5.1.12胰岛素若注射在肢体上,运动时可使胰岛素吸收加快而出现低血糖反应,亦应注意。

5.1.13易发生低血糖的病人,应减少运动前胰岛素的剂量,或在运动前适量摄入食物。还应携带饼干、水果等食品,在发生低血糖先兆时食用,防止运动中低血糖的发生,减少意外。

5.2其它注意事项

5.2.1晨练并非越早越好,很多人认为早上空气新鲜,环境幽静,锻炼效果最好,实际上,在春、秋、冬三季,近地面逆温层使空气污染物在早上6点之前最不易扩散。最佳运动时间应在旭日东升后,朝阳初照时。

5.2.2糖尿病病人空腹不宜运动,最佳运动时间应为进餐后1~2小时,并且避免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作用高峰时进行剧烈运动,必要时通过血糖监测来调整药量。

5.2.3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避免在运动的肌肉部位注射胰岛素,以免运动加速胰岛素吸收引起低血糖。在进行长跑、打篮球、踢足球、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腹部为最理想的注射胰岛素部位。

5.2.4大雾天不宜进行晨练,雾珠含有大量尘埃及来自污染源的有害物质如酸、苯、酚、病原微生物。此时进行体育锻炼会吸入过量有毒有害气体,极易引起气管炎、咽炎、鼻炎,危害健康。

5.2.5不宜在车水马龙的路边上跑步,大量的汽车尾气排出的有害气体会被运动者大量吸入,有害无益。

5.2.6下午及黄昏时是最适宜体育运动的时间,此段时间体力、肢体反应敏感度、适应能力均达最佳状态,而心率、血压最低,并且此时已吃过饭,血糖处于下降阶段,为糖尿病病人体育锻炼最佳的时间。

5.2.7儿童与少年糖尿病患者应多参加篮球、排球、网球、田径等运动。这些运动能给肢体带来定冲击性和接触性。更能激发骨酪生长发育。而成年糖尿病病人从事上述接触性运动也有利于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5.2.8炎热夏季进行体育运动,一定要多饮水,最好是淡盐水。以免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电解质及水分引起肌肉痉挛、无力。

第三篇糖尿病的自然疗法

1有效的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是运用各种自然的手段,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和防御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自然疗法以调动整个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为主,其独特的优点是医药方法取之于自然,治疗手段适应于人体自然的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采用综合措施的自然疗法,对于稳定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1.1适宜自然疗法的糖尿病患者

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如果通过自然疗法能很好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完全采用自然疗法。胰岛素依赖型的患者或较重的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可以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配合自然疗法。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选择和运用自然疗法,提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1.2自然疗法的优越性

由于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包括自然疗法在内的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性。自然疗法的优越性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疗法重视开发潜能。人体本身即具备自我修复、自我防备、自我调节的功能。这种自然自愈力是先天生理功能所具有的,只要设法开启这种能力,即可不必过多地依赖药物等外部条件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外因的作用,尤其化学药物毕竟只是短效的、被动的,且还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只有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潜能,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2)自然疗法简便易行。自然疗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简便实用,无损伤,无副作用。便于普及推广,是自我保健、家庭治疗的好疗法。

(3)自然疗法强调整体观念,自然疗法强调调动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从整体上解决局部问题。

2起居疗法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影响生活质量,有碍于健康的弊端也是多种多样的。起居疗法也就是起居养生,是要寓健康长寿于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在生活起居中探索健康长寿的真谛。通过自然的方法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1糖尿病的起居调养原则

糖尿病的发生多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有关。对上述疾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早彻底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或减轻糖尿病的症状。对可导致糖尿病的五脏虚损或五脏功能失调的慢性病,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自主神经紊乱、末梢神经炎、视力明显下降等也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发病之后,病人的起居仍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因此,糖尿病人必须讲究起居养生。

2.1.1治未病。无病早防就是古人所说的“治未病”。实际上“治未病”一是应预防疾病的发生,以达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有些人认为自己能吃能喝身体肥胖,没有什么病,可是通过健康体检才发现血糖和尿糖升高,患有糖尿病。二是医生对病人要有远见卓识,防止疾病的发展转变。如根据其身体素质及阴阳气血的偏颇加以调理,或在高血脂、动脉硬化、肥胖、高血压等病的早期萌芽阶段就及时治疗。将会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2.1.2起居有常。所谓起居有常,就是说要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起居。制定出合理的作息制度。作为规律,坚持长期执行。人的生理活动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如日周期性规律、月周期性规律、年周期性规律等。这些周期性规律,是生命在长期形成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人类在太阳系中形成,生命离不开太阳。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一周为一年,地球自转运动一周为一日。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都造成地球某点与太阳相对位置关系的周期性变化。与这种周期性变化相适应,人的生理活动也形成了年周期性与日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紊乱,就会影响健康,酿成疾病。

2.1.3气候变化须小心。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风霜雨雪常有变化,气候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认识,把这归纳为“风、寒、暑”。春季不要过早、过快脱去棉衣,很易患流行性感冒。盛夏季要防中暑,要注意休息,可饮一些淡盐水,还要注意食品卫生,谨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秋天气温逐渐转冷,是哮喘病发作的高峰,胃溃疡病也易在此利发生胃出血或穿孔,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也比其它季节多,患各种慢性病的人要及时服药,注意预防。在严冬,气温下降可导致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或发生肺炎,气温骤降或有寒潮来时。能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所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2.1.4注意睡眠。有规律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一般来说,睡眠时间应随着年龄增长而延长。儿童每天睡9小时左右;青壮年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66~70岁的老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70~90的老人。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9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每天睡眠10~12小时为宜。当然睡眠过多也不好,会产生“久卧伤气”的后果,应因人、性别及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睡眠姿势以略为弯曲的侧卧有益于健康,侧卧又以右侧位为好。仰卧时应注意不要将手压在胸部。糖尿病人的寤寐必须有时,醒时为寤,睡时称寐,寤寐必须相间,这是由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说:“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痛。”就是说,随着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阳消阴长时则眼闭欲寐,阴消阳长时则眼睁欲痛。

睡眠应安排在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病人不宜夜间工作,晚间就寝不要太迟,以21时前就寝为好,白天午间再睡l小时左右。

上述时间不是绝对的,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各自体质和特点决定。总的原则是以睡眠充足而不过分为适宜。睡眠不足或过度,都会耗伤精气,产生眩晕头昏、体倦乏力等不适的感觉。

2.1.5要讲究个人卫生。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疖、痈等软组织感染,故保持皮肤清洁非常重要。勤挠头洗澡,勤换内衣,保持床铺清洁平展。一旦发生疖、痈等,要及对处理。平时要注意清洁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要勤打扫室内外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杂物;不使蚊、蝇有孳生场所。保持个人卫生,要勤换洗衣服、洗晒被褥、洗头、洗澡、修剪指甲,食前便后要洗手。

2.1.6防止意外。人类死亡的原因,意外伤亡占第四位,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因此,要根据一切可能产生的情况和自身条件考虑,做事前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不要风风火火。关键是自己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

(1)晨起防晕厥。夜间睡眠时,气血运行缓慢,起床后则通达全身。糖尿病病人多数有气血不足,若醒来后陡然下床,气血下行,未曾通脑,脑失所奉,神明失聪,可发生突然晕厥。因此,醒来时应先起坐于床上,稍作活动,然后缓慢下床。

(2)大便忌久蹲。糖尿病病人多数津液不足,大便干燥。大便时,应用心排便,勿看书读报,或思路纷纭,延长大便时间。久蹲不起,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便毕起立时,也会下肢麻木,加快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或血不上供,出现头目眩晕。

(3)老人防跌倒。老人患糖尿病并发症较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足部病变、眼部病变等。因此,常见步履不便,反应较慢,易于跌倒。老人骨质松脆,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且愈合迟缓。因此,跌跤为老人安全之大敌。防止跌倒,除了日常多加小心之外,“持杖”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手杖长短,以肘臂下垂时刚好触及地面为恰当。持杖在手,站可倚身,行可助脚,雨天防滑,能大大增加安全性。

2.1.7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机体容易感染,公共场所少去,天气变化时要注意防范,注意口腔卫生,按时清洁口腔。一旦发生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治疗,并向医生说明自己有糖尿病病史。

2.2起居养生九宜

2.2.1面宜多擦。擦面又称浴面,常以晨起时为主。浴面可以舒展面部皱纹,焕发光彩,振作精神,这对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自我安慰法。方法是双手搓热,放于鼻部两侧,中指置于鼻翼外,于掌贴面。以中指带动其它四指,沿鼻侧由下向上,擦至额部两侧,再分开沿两面颊部向下。这样可反复操作20次。

2.2.2发宜多梳。梳发能够疏散肝火,明目清脑。对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眼部疾病者特别适宜。方法是清晨以手轻柔梳理头发,由前至后。一般反复操作50遍左右。

2.2.3目宜常运。又称运睛,具有保健眼目的作用。可于早晚及较长时间用眼后施行。

方法是缓慢转动眼球,自左开始,然后向上、向右、向下、还原,14次后,调转方向,从右方开始,向上、向左、向下、还原,再作14次。闭目片刻再睁开。

2.2.4耳宜常弹。经常弹耳有健脑聪耳作用。方法是两手掌贴左右耳门,以食指和中指叩击后脑枕部,略略作响,每击七八次后手掌离开耳门一次,反复三四遍。

2.2.5齿宜常叩。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叩齿三十六”的诗句,可见当时已经盛行。叩齿能健齿固牙。方法是上下牙相对叩击作声,先叩臼齿,再叩门齿,各18次。可于早晚施行。

2.2.6舌宜舔腭。舔腭可生口中津液,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口舌干燥。舔舌又有宁心安神作用。

方法是以舌尖舔上腭,自左向右、自右向左运动,各30次。并将口中唾液,汩汩有声咽下,以意念送至丹田。

2.2.7腹宜常摩。又称摩脐腹、摩生门,能顺气消积,疏通肠道。方法是搓热两手,相叠,直接或隔争衣,掌心按于脐部,逆时针方向转摩,先小圈,后中圈、大圈,各12次。

2.2.8足心宜常擦。足心为涌泉穴,常擦有固肾强腰、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效。晚间洗足后,以手掌心缓缓擦涌泉,先右手擦左足。后左手擦右足,以热为度。每足50次左右。

2.2.9肢节常动摇。肢节动摇能活动关节,舒筋通络。方法是用两手握对侧双肩,先左后右向前转,左右各转24次。接着平稳坐好,提起左脚,脚尖向上缓缓伸展,快到伸直时蹬脚跟,做完5次,换右脚再做5次。

2.3让烟酒走开

对普通人有一定程度害处的酒和烟,当然对糖尿病患者更是害的。

2.3.1饮酒的利与弊。饮一定量的酒精饮料,对糖尿病的控制不会出现不良影响。但是有一些患者饮酒精饮料,却不把实际情况告诉医生。事实上,患者如果想饮用酒精饮料,应该和医生商量后,按医生要求饮用。内服降血糖药的患者饮酒有时会出现严重头晕现象。有的患者在饮酒精饮料后,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有的患者由于很想饮酒,便将酒的热量计算出来,然后减少食物摄入量,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饮酒前减少食物的摄取,会造成低血糖症发病率的增加。大量饮酒会造成糖尿病的控制紊乱,即使没有特殊肝脏疾患的病人,大量饮酒也会出现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酒精主要在肝脏内分解,理论上,1克酒精可产生29.3千焦热量。但是饮后并不是全部热量都能有效地被利用,约70%被人体利用。经常饮酒会使人放松注意力,使不少人的体重增加。因此,对饮酒者首先要注意观察体重的变化。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是否可以饮酒,需征询医生的意见。

2.3.2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吸烟最主要的害处是:

(1)吸烟者死于肺癌的人数大约等于不吸烟者的人数十倍。

(2)长期吸烟者多数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还可引起肺气肿。

(3)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患过心肌梗死的人如果继续吸烟,容易再发生心肌梗死。

(4)吸烟会促使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增加了发生中风的机会。吸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害,而糖尿病患者因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因此,应该禁止患者过度吸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香烟中的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少量的烟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大量的烟碱则可抑制或麻痹中枢神经,对糖尿病病人极为不利。吸烟可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临床观察发现。I型糖尿病患者吸烟比不吸烟者要多注射15%-20%胰岛素才有效,因此,糖尿病病人尤其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更应尽早戒烟。

3淋浴疗法

糖尿病患者易患皮肤瘙痒症,易生疖、痈等软组织感染,故保持皮肤清洁非常重要,保持皮肤清洁的最佳方法是勤洗澡。

3.1日常洗浴

在浴盆里放少量痱子球或花露水,使浴后皮肤清爽滑润,避免疖肿的发生。洗澡时要注意浴室宜温暖,浴后忌风吹,饥饱不入浴,不频繁使用肥皂。尤其是老年人,频繁使用肥皂(特别是碱性肥皂),会洗去皮肤表面那层很薄的脂肪层,失去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变得干燥,容易脱屑。加上老年人皮脂腺萎缩,分泌缓慢,皮肤自身的保护能力显著降低,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另外,洗澡水的温度不能过高,洗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足够了。还有,糖尿病患者要少用化妆品,以免化妆品堵塞毛孔诱发疖肿。

3.2矿泉浴

矿泉水是具有医疗价值的地下水,由于它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或含有某种气体,或具有较高的温度,或者兼而有之。矿泉水对人体的多种疾病能起到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我国已经查明的矿泉水3000余处。矿泉水的机械浮力和静水压力,可对人体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怍用,它的温度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而它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疗效。

温泉之所以有治病保健的疗效,是因为泉水对人体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方面的作用。非特异性是指温泉水温、水压等对人体的物理作用,比如,温热(一般在25度以上)的泉水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水的机械浮力与静水压力作用,则可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之效能。温泉的特异性作用则是指泉水的无机盐的化学作用,大多数温泉水中都含有锗、硅、铂、锰、锌、碘、硒以及碳酸盐、硫酸盐、硫、铅、铁、氟、硼等无机盐,对防病治病均有一定效果。碳酸氢钠泉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宜。放射能泉、一般都有刺激作用,特别对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易起控制作用。当人沐浴用这种含适量氡的温泉水时,氡的电离辐射作用能够调节和改善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功能,平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人的睡眠,减轻疼痛,并使血压下降,对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血糖和尿糖,具有良好的医疗作用。

第四篇糖尿病的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最美妙的一种精神方式,它能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神清气爽,促进人的理解力和进取心,充满激情。对自己心理的调适与保健被欧洲人认为是最高级的精神按摩,他们确信:“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综合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感到身心疾病产生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糖尿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急性心理应激可引起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虽然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但表现最大应激后l小时,稳定状态的血糖水平开始上升,可持续5个小时以上,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可增强胰岛素抵抗,故临床上也不少见。在没有改变药物剂量情况下,出现血、尿糖波动,追究其原因是因为吵架生气所致。长期的精神紧张、精神压抑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运用心理学方法,了解糖尿病人心理需要,观察心理变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2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误区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病情控制和治疗比较复杂,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并发症多样,加之疾病的长期影响,需严格而细致的控制饮食及持续很多年乃至终身的药物治疗,对每个病人的承受力和耐心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对病人的家庭也会造成心理负担和医药费用的巨大消耗。因此,从糖尿病发病之初,病人就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从初患病时的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到其后必需要长期的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治疗方案的厌烦和不能完全遵从医嘱,有“这种病反正是要拖一辈子,治不好了”的绝望感,以及对糖尿病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老烂脚等的恐惧感等。

总之,整个患病的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这也是不难理解的,相当比例的病人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部分病人存在糖尿病并发症功能障碍,少数病人由于急性、慢性并发症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这种心理障碍和疾病本身造成的器质性病变的多重影响,使广大糖尿病病人有了错误的认识,不能依从多种治疗手段,而会直接导致治疗疗效欠佳或治疗失败。

有几种不良倾向是糖尿病患者必须避免的:一种是自己患了糖尿病,但采取不承认、不检查、不治疗、听之任之的态度。这种人根本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他(她)不知道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则会发生双目失明、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甚至导致戳肢等或过早死亡,这样的人势必将为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付出惨重的代价。

另一种人发现自已患有糖尿病,思想包袱很重,精神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对糖尿病的治疗悲观失望。失去治疗的自信心,甚至放弃治疗,有的患者有病乱投医,致使糖尿病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乐观欢愉的精神状态对糖尿病治疗非常有益,怎样才能做到乐观待病呢?

首先要泰然处之。即对糖尿病要正确对待。患糖尿病后,处事要从容以待,冷静思考,养成理智与冷静的性格,正确对待各种突然打击,做到“神安而不瞑”。其次要处理心理逆境,要善于自我解脱,以使心神安定。要认识到疾病是可以治好的,要充满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不必过于担心和焦虑。还要舒畅情志,即采用各种方法以使患者心志舒畅。如读书吟诗、弹琴作画、浇花种竹等,既能使患者心情舒畅,还能解除患者的忧郁。心理学者以为:人的各种情绪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改造过程,适宜的内外环境。条件反射的建立比较容易,情绪常常是积极乐观的。

3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青少年对疾病的反应较强烈。在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易产生好强和固执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愿正视现实,不愿屈服疾病而规规矩矩地治疗,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往往带来困难。

在行为上确可能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有的急于求成、不遵医嘱、过量服药,影响了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当疾病缠身,无力支持时,又可能因人生受挫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往往感到前途渺茫,易产生轻生行为,拒绝他人的照顾和治疗。有这种心理的人,还常伴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情绪。为了上学、求职,为了不受社会的鄙视,不得不把自己的病情隐瞒起来,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2)青、中年正是干事业、出成绩的黄金时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会使他们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想去看医生、服药,工作一忙就什么都忘了。有的患病后,比较忧郁认为疾病给家庭带来许多困难,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牵挂家人和工作的责任感,使病人考虑过多,如现在的工作还能否继续。经济困难如何解决,对老人和子女怎样赡养等等,因而显得忧心忡忡。有的病人担心失去原来的工作,而隐瞒自己的病情,回避现实等。

(3)40~6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生理和心理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的重负使他们不得不耗费和付出生理和心理能量,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看也正处于“多事之秋”时期。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有很大变化,男性往往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比较敏感。多疑虑,焦虑紧张,女性更年期,出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的平衡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阵发性全身发热、头痛眩晕、心悸胸闷、手足出汗、关节疼痛等。生理的变化和身体的不适可引起情绪不稳、焦虑加重,多疑、抑郁、爱争吵、易冲动等心理反应。

(4)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离退休后有一种失落感、茫然和空虚感。再加上病魔缠身,便会产生颓废、孤独无望的心理,真的会认为老之将至,生命休矣。

情绪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长寿研究者以为,一切对人的不利影响中,最能致人短命夭亡的要数不好的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如忧虑、颓废、惧怕、嫉妒、憎恨、怯弱等。

4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许多糖尿病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或糖尿病普查中发现血糖升高,意外地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一时难以适应,思想上、心理上有很大压力,如产生焦虑不安、精神忧郁等心理障碍,这些情况只有通过接受正确的教育,才能使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糖尿病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并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积极认真地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水平。糖尿病病人存在的心理障碍包括:

(1)精神抑郁。患病后心理应激引起矛盾冲突,易产生焦虑、束手无策,甚至绝望等悲观的情绪。为病痛缠身而烦躁不安。常具有悲哀的、冷漠的心境,消极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谴责,自我责备,回避他人的期望,睡眠、食欲和性欲等减退,这些病人的情绪低落,对治病失去信心,表现为心理忧郁苦闷、无精打采、失眠早醒、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厌世,有生不如死之感。

(2)脆弱、易激动表现为行为、情感退化,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前途带来的影响,因此,常常感到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

(3)孤独和不安全感。患糖尿病后担心受到单位或家庭的冷落或怕别人的鄙视。固执与否认,这两种心理在患者身上常相伴而生,表现为固执已见、不承认患病的现实、拒绝治疗、不吃药等。

(4)沮丧心理。糖尿病患者经受长期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忧郁、不悦的心情。病人虽多方求医,疗效仍不佳,患病给工作、家庭等带来诸多影响,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情绪低落、孤独、失望或者牢骚满腹、易怒、万事不如意等心理。沮丧心理而产生的情绪,可使人的生理活动失衡,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从而加重病情,伴有忧郁、悲观情绪的病人还容易引发失眠、头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5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反应

病人罹患糖尿病以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的知识或初发时由于医生的解释不充分,再加上断断续续地道听途说“糖尿病吃药要吃一辈子,治也治不好,只能服药控制血糖”,还有要“吃苦头,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厉害得很,会导致眼睛失明、腰子坏掉、老烂脚”等等,致使不少病人产生恐惧心理,情绪低落,以致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这种念头一旦在心中生根,就产生了抑郁表现。抑郁发作时症状不一而是,但都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抑郁反应产生后。可使病人不愿遵从治疗,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导致社会性退缩,就会少语、自闭,严重时有自杀的危险。

糖尿病病人有以下症状时,要警惕自己存在抑郁反应,应及时排解纠正。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没理由的持续疲乏感。

(3)提不起神,运动时动作迟缓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可达到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对什么食物都没有胃口,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有以上症状中的4项以上,就可判定为存在抑郁反应。从中可以看出,抑郁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对饮食、周围事物的兴趣减退或丧失,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早醒等),自我评价下降。

6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反应

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和确诊后,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不能全面认识疾病,易受外界一些说法、报纸等媒体上一些断章取义的文章的影响,病人对糖尿病的发展感到恐惧,再加上某些病人天生性格中有易焦虑紧张的倾向,就会产生焦虑反应,特别是对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更是忧心忡忡。糖尿病病人在焦虑反应出现后,除了有紧张不安、恐惧易惊、心神不宁感觉外,常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如胸闷、窒息感、心慌、颤抖、出汗、头晕,部分病人有胃部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增多。还可有头痛、身痛、入睡困难。处于焦虑中的病人常回避引起焦虑的情境,或反复寻求保证,或要人陪伴或不断求助。

焦虑反应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轻的别人不能察觉,病人日益感觉内心不安或担心;重的可有“惊恐发作”表现,如感觉剧烈胸闷、心跳、恐惧,还可有过度换气引起的头晕、目眩、两手发麻,似乎“将要倒地死去”或有“将要情绪失控或发疯”的感觉。

7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糖尿病患者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心理治疗有助于促进康复,这一点不容忽视。专家认为,保持心理平衡,坚持合理饮食,注意适当运动,正确使用药物,是诊治糖尿病的四大法宝。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糖尿病病人实行心理学引导和治疗,不但有助于病人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使血糖控制更加满意。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针对以下目标处理:

(1)提高病人的各项治疗措施的依从性。主要通过组织病人听课及讨论或分发科普材料,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的治疗知识,说明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的方法和意义,消除对治疗的顾虑,学习自我临测血糖的方法,学习预防低血糖发作,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和协议。

(2)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防范病人自杀。可建议和介绍病人到心理学医生处,进行认识行为治疗以改变病人的悲观情绪或错误信念。自杀危险更要有专业医生细致的评估,及时采取危机干预。抑郁反应严重者可果用药物治疗,如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20毫克,每日1次口服。这类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3)缓解病人焦虑反应。主要在心理门诊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和焦虑管理训练。

(4)改善病人的孤独感。呼吁社会重视糖尿病这一流行病,加强宣传,并争取社会力量和资金支持糖尿病的诊治。关心糖尿病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强对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和扩大。可采用集中多数糖尿病病人,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指导病人学习精神放松,鼓励病人进行文体活动,鼓励病人向医生或病友倾诉不良情绪。通过家庭作业寻找积极的认知概念,帮助病人正确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8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节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性格有关,糖尿病病人也不例外。性格外向的病人比较乐观,容易接受罹患糖尿病的现实,并能将心中的烦恼向别人倾诉,排解心理压力和郁闷情绪。而生性敏感、多虑或内向的病人就需要注意进行心理调节,不要让焦虑、抑郁或悲伤恼怒的情绪影响了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病人对待糖尿病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及平静的心理。要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患了糖尿病不要惊惶失措,更不要产生恐惧心理,首先要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在具体防治措施上与医生积极配合,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要记住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首先靠的是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乎所以,都不能今天严格控制饮食,明天又大吃大喝。

如何正确对待糖尿病是糖尿病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病情控制至关重要。如精神紧张可能造成病情波动,而血糖的波动又会引起精神紧张,结果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精神紧张、焦急忧虑、愤怒、恐惧都会使体内升血糖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从而使血糖水平上升,血脂分解加速酮体增加。反过来,由于血糖升高,酮体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变感神经,使其兴奋,进而又会使病人心慌意乱,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因此我们告诫广大糖尿病患者,最好保持心情平静。

调节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幽默漫画书、看喜剧、听相声、看滑稽戏等。也可听京剧、唱歌、跑步、旅游。留意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面,随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一些小事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门诊医生请教。

8.1积极防治疾病

有病不仅要及时看病,还要定期检查身体。如发现疾病,不要紧张、恐慌或悲观失望,这样只会使病情加重。正确的处置方法是泰然处之,不急、不躁、不忧、不郁,安心治疗,注意调养,这是获得良好疗效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8.2坚持适当的学习和工作

只要脑力不衰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以自己学习听得,加上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坚持脑力活动,可使智力和思维保持较高水平。学习应不急躁、稳步前进、持之以恒。这样不仅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也是减少消极情绪的好办法。

8.3要有一定的爱好

如果过去兴趣狭窄,现在努力培养也并不迟。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项目。如养花、集邮、看书、弈棋、听音乐、练书法、绘画等,就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8.4正确对待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就是指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生活事件也有轻有重,如丧偶、离婚、家庭其他成员死亡等,都是一些重大事件。对此不要整天苦思冥想,可与自己亲近的人讨论,共想办法,共同分忧。要向前看,从事件中解脱出来,摆脱精神压力是心理保健的好办法。糖尿病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每天的工作、进餐、睡眠及活动,要做到定时、定量。工作量要大致相同,不能“昨日尚轻闲,今日力不支”,突如其来的重工作量会增加机体的应激反应,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病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感冒、外伤,因此,在生活中要非常留意,切忌马马虎虎,随心所欲。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讲,若能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糖尿病病人寿命与正常人相差无几。

8.5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加强人际往来,多交朋友,与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互敬互助,对心理保健十分有益。与人意见不一致时,应该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客观地分析和协商以求得一致,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因意见不一致而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和对立。对原则性问题尽可能通过上述途径求得一致,如不能一致,也应求同存异,有一些事情可以放一放再谈。对非原则性问题和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则更应谦虚,先人后己。对别人的事,主动去帮助,“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样对身心健康有利。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融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夫妇间的关系良好占中心地位,“夫妻恩爱利长寿。”情绪愉快和家庭幸福。这对心理保健十分重要。

8.6坚持体育锻炼

有研究表明,参加户外的锻炼,心情烦躁不安的现象会显著减少,血浆的中性激素水平上升,一种反应人老化的蛋白成分含量下降。适当的体力活动对心理保健十分有利。健身是一种最有效的自助法宝,它对于调解个人的心情,是药物所达不到的,同时,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疗法。

现代研究证实,人在运动之后,由于大脑血液供应的改善以及血中电介质的不断置换,使人的精神状态趋向安逸、安静,不良情绪得到发泄。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运动的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车、游泳等,每日1次,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不感到明显疲劳为标准。

9树立科学的康复心理

糖尿病发病增多不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而是生活改善后缺乏健康生活观念指导的结果,关键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超过了人类基因的改变。

不良生活习惯因素在致病中起主导作用,国际糖尿病联盟已发出警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患糖尿病。呼唤全球意识,创造良好环境。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就当今的科学而言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更不用说在短期内治愈。但是糖尿病又是被控制的疾病,患者只要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按照医生讲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去做,血糖会得到良好的控制,随之可以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患者不会致盲、致残,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就使糖尿病患者可重新回归健康人的行列。

患了糖尿病不要精神紧张,也不要不管不顾,满不在乎,无论病情轻重。只要以科学态度对待它,设法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向严重程度发展。糖尿病确认之日起,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自我监控,设法控制体重,提倡科学合理的平衡饮食结构,持之以恒地增加运动量,有些患者还需要每天使用药物治疗,以达到综合平衡,使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做到精神和机体对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适应。如口服降糖药疗效不明显,就应使用胰岛素,这样既可避免胰岛功能进一步衰竭,又可较好地控制血糖。

无论病情多么轻,如果不认真、不正规地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糖尿病并发症会越发严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刚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紧张、着急,开始能认真地按照医生要求去做。比如严格控制饮食,自我细致监测,主动运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己疾病重视程度降低,控制饮食放松,自我监测不认真,药物也不按时服用,产生麻痹思想。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血糖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造成功能障碍,甚至有治疗中断而产生严重后果。

要避免这种不良后果的发生,一定要克服对慢性病的麻痹思想,保持对疾病的高度重视程度。更多地学会观察病情,了解病情,学习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知识。获取信息,掌握防治疾病的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是健康生活模式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作为糖尿病患者,虽然每天要比别人在健康上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不能拥有一种健康的社交生活。只要坚持平衡膳食,仍然能够参加家庭宴会或者庆祝酒会。社交活动也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经常和朋友、同事、家人起去散步或者参加一些与运动相关的活动,加强交流与了解增进友情。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排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对降低血糖是非常有益的。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病友交往,可相互交流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还能交上知心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获取更多的情趣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积极参加当地的糖尿病知识讲座,糖尿病病友联谊会活动。与此同时,多读书,书的作用非任何保健品可比,所以说读书能达到超然升华的境界。读书能治百病;亦能治心病,达到了解更多的防病治病知识的目的,获得满意而稳定的效果。

因此,患者只有正视糖尿病存在的这一现实;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疾病,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多方面控制饮食,把血糖维持在正常值之内,才能享受健康的人生。

10糖尿病患者家属须知

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家人的配合密不可分的。在精神上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家人要理解、关心糖尿病患者,生活上除照顾、督促和协助患者做好自我监测病情、生活调整和各方面的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起医生和护士的助手作用。

从亲友身上亲眼目睹糖尿病一些并发症的危害,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帮助患者做好各种护理工作。

(1)充分认识糖尿病。糖尿病既不是不治之症,也不是传染病,而是一种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因此家人不要嫌弃患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应采取积极态度,使其从忧愁中解脱出来,并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安慰患者。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不免有心情急躁、情绪低落的时候,此时家人要配合医护人员,尽可能劝说和鼓励患者树立和疾病斗争的信心。糖尿病患者的家人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识,多给患者一些温暖和帮助。学会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的方法及注射胰岛素技术。

(3)饮食方面。家人应在遵守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出花色品种多样、患者爱吃而又营养齐全的饭菜,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学会饮食调配及食品交换法,处理好饮食治疗与胰岛素治疗的关系。饮食应按全天总热量定时、定量,进食均衡营养食品。督促患者戒烟、戒酒。

(4)运动方面。家人应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量,督促并尽可能陪伴患者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

(5)督促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双胍类药物宜饭后服,磺脲类药物宜饭前15~30分钟服,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服。

(6)协助患者定期检查。注意足部及身体部位有无感染等早期征象。

(7)学会对低血糖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经常提醒患者及时加餐,尤其对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症状在每个患者身上的表现各有不同。如有人表现为兴奋、多语、语无伦次;有人表现为动作多、不协调;有人则表现为精神抑郁、不爱讲话、答非所问、神志恍惚、嗜睡,患者最终进入昏迷状态。

糖尿病患者家人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行为或表情时,就要高度警惕低血糖,及时让患者喝些糖水或吃些食品。当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呼吸有“烂苹果味”时,要想到有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应及时送医院急诊检查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