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浦凌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浦凌燕

浦凌燕

云南省宣威市宛水一小65540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

一、在课堂上做适度的精读指导。

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读法。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要进一步地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高的,因为会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多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得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得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起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

五、不拘形式地读,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在学生对课文中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像《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陈毅探母》等课文都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把阅读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阅读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