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辅以针灸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药辅以针灸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

张玉龙许君

张玉龙许君(四川省射洪县金华中心卫生院门诊内科四川射洪629213)

【摘要】运用中医理论对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辨证分型,在施以中药治疗的同时结合针灸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中药水煎服,1剂/2日,针灸1日1次,10日为1疗程,总疗程为40日;疗效结果45例显效,显效率为56%,35例有效,有效率44%,无效为0。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治疗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24-01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心感,餐后上腹部饱胀和早饱的症状,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据资料统计,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约占普通门诊的11%,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从病因上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在此笔者在此谈一谈近年来运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体会。

1一般资料

8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8.5岁;最长病程12年,最短病程25天,平均病程0.5年。所有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脾虚气滞型30例,主症为: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肝脾不和型23例,主症为:胃部胀痛,两胁胀满;脾胃湿热型10例,主症为:脘腹痞满或疼痛,舌苔黄厚腻;脾胃虚寒型5例,主症为:胃寒隐寒或痞满,喜温喜按;寒热错杂型12例,主症为:胃脘痞满或疼痛舌淡苔黄。

2治疗方法

脾虚气滞型:以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主方四君子与香砂枳术丸加减;肝脾不和型治以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主方柴胡疏肝散;脾胃湿热型,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加减;脾胃虚寒型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理中丸加减;寒热错杂型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胀明显者可加枳壳、槟榔;纳食减少(早饱)者可加鸡内金、神曲加量;伤食积滞者加炒莱服子、焦山楂等;胃痛明显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嘈杂明显者,可加吴茱萸、黄连。所有患者在服中药的同时,配合针灸内关、足三里、中脘穴,实证采用泻法并加阳陵泉;虚证采用补法另加脾俞、胃俞等穴。中药水煎服,1剂/2日,针灸1日1次,10日为1疗程,总疗程为40日。同时调理饮食,少食多餐;忌食辛、辣、燥、硬等刺激不易消化食物;保持精神愉悦。

3疗效评定

完成总疗程后,原有症状消失45例为显效,随访3个月未发生,显效率约为56%,原有症状减轻35例,随访1个月未复发,为有效,有效率约为44%,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0例无效。

4讨论

消化不良属中医的“痞满”“积滞”“胃脘痛”的范畴。本病多由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补节、食滞胃脘;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内伤外感、湿热中阻;日久失治、寒热错杂或虚火内盛、胃阴不足等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胃损伤,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形成食积、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阻于中焦,胃中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肠运动紊乱;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嘈杂、嗳气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本病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二脏,情志不畅和饮食积滞存在于消化不良发病的整个过程,脾虚气滞是消化不良的中心病理环节。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疏肝和胃、健脾益气、消食化滞是治疗的基本大法,贯穿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始终: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西医不可比以的优点,首先体现在他的辩证施治的理论思想,其次是他的遣方用药,除了注重近期疗效,更强调远期效果;而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近期疗效较明显,但复发率较高。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四总穴之一,同时又是强壮穴,具有调和气血,强健脾胃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阳陵泉有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脾俞、胃俞乃脾胃之气传输之所,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为气血生化之源。总之,针、药并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远期效果满意,值得同仁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