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体会

田培渊

甘肃省通渭县襄南职业中学田培渊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单向的培养活动”。但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初中的物理课堂教学,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做实验,帮助理解疑难问题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趣的演示实验外,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试管底部安然无恙。在物理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物理知识,自然就会对物理产生兴趣,学习热情自然就会保持长盛不衰。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

二、作比较,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涉及到许多测量性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的使用在操作程序上有相似之处,如果进行比较归纳,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要领和使用技巧。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简、电表等测量仪器,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对各种器材的使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出各种仪器相同的操作程序:“观察、放置(电表的连接)、读数、记录”,这样学生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例如:(1)观察: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对于刻度尺,不能使用己磨损的零刻线;对于体温计使用前要甩一下;对于弹簧测力计、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使用前要校对零刻线。(2)放置:使用时要正确放置(或正确连接电表)。对于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没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对于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对于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对于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并选用合适量程等。(3)读数: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使用温度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量筒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使用天平时要把右盘中祛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相加等。(4)记录:任何测量值都必须带单位。这样,即使学生不能严格地按教材上的原文陈述,也可按归纳的八个字回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知识建构的方法让学生的记忆很深刻。

三、打比方,加深定义理解。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现象的表述。教师在讲解时,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做铺垫,来进行概念的自我理解,并且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学得有趣。例如力与运动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三个关系一直是强记硬背。物体在不受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在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再加上惯性的概念,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学生往往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我在这一章的复习课时用打比方的方法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将某位同学的本性(比如喜欢上网打游戏)比喻成惯性,将力比喻成该同学受到的束缚。(1)星期天该同学不受老师、家长的束缚,就体现了自己的本性,外出上网打游戏。即阐明力与运动第一种关系,不受力时,(体现物体自身的本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若星期天该同学在家要出去上网玩,爸爸不同意,妈妈同意,结果爸妈在那边吵架,他去出去玩了,爸妈的作用正好抵消,他又体现了自身的本性。即阐明力与运动第二种关系,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也体现物体自身的本性)。(3)该同学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束缚(一个力),或在家中由于爸爸比妈妈威信大(两个力,不满足平衡条件),他不能体现自己的本性。即阐明了第三种关系,受非平衡力时,改变运动状态。

四、巧模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展示。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教师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幻灯机的光源代替太阳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所以学习物理,从模拟研究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出发,从而引入必要的物理概念,然后对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再阐明它的物理意义,从而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五、找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学了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系统化、网络化地进行归类或小结,从而化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学完电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一条主线、两种电路、三种电路状态、六个电学物理量、五种测量仪器、五个探究实验、两种常规方法等。以数字为线索,将电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网络搭建,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清晰地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