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初中教学思想的渗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教学思想的渗透研究

唐艳

唐艳鞍山市第十四中学114031

摘要中国自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中国的教育现状却与时代要求反差极大:固有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生危害严重。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的,意在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学生观,知识观,发展观与主动性。

关键词改革发展与时俱进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注重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意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自课程教学理念投入使用以来,新课程学习理念逐渐与传统初中教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协调,自主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以期改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与缺点。

新课程拥有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具体特点。

一、充分满足学生生长和构建需求,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标准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生长过程,因过程中情景的无法预见性,容易产生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预见性生成性问题,一种为不可预见性生成性问题。新环境课程下课堂的主要特点为“动态生成。”

二、新课程讲求强调课堂要改变传统课堂中“按部就班”与机械僵化的课堂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的课堂自主性新课程教学主张课堂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点。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作为教学柱体的学生

以教师为柱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管理学生,统筹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突出:课堂完全有教师主宰,忽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阻碍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传统教育模式理念阻碍教师形成了解人类学习过程规律认知,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校强调学生仅限于外部刺激的接收,存储前人知识,行为主义盛行。行为主义盛行的恶劣后果是:学生不深入思考,盲目崇拜老师和课本,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被扼杀,创造性人才在中国难以培养,教育局面尴尬。

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全面铺陈为新课程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为构建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提出新课程的原因。

中国自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中国的教育现状却与时代要求反差极大:固有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生危害严重。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的,意在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学生观,知识观,发展观与主动性。

新课程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的适应性。

一、对比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大与复杂,新课程教育理念发展受到制约

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由于自90年代才开始发展,发展时间短促,理论基础单一,对比发展时间悠久的传统教育模式,新课程教育理念发展受到制约。

二、由于新课程发展时间短,自身的理论体系也有待于自主提高和完善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是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初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思维方式。

一、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水岭,课程要突出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也要兼顾发展性

初中教育是从普及教育的温和阶段,过渡到选拔人才残酷阶段的重要环节,一部分学生陆续因为不适应体制内教学而被排除在体制之外,接受教育不再是所有人的权力。

二、学生开始拥有接受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知识结构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年龄增长,社会阅历增加,学生所能接受的外界刺激开始不单纯来源于教师与长辈,发达的通讯,覆盖式的网络媒体开阔了学生的眼见,增强了感官适应能力,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资源泛滥不能有效甄别信息价值的弊端,这时候需要学校与教师的有力引导,以期实现规避误入歧途的可能。

初中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基础,综合各类教育方式为辅助,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实践性人才。

新课程与初中教学思想的相互渗透,有助于新课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规避“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执行模式,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实际运用中体现着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而系统的初中教育也完善着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推广,对于新型教育理念的普及,有着过渡性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条件下,学生通过“服从”教育决策者的指导与安排被动的接受给定的教育决策后果,让学生成为没有过度的教学改革试验品,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改革的人性化与合理化,造成了教学改革的突出弊端。

二、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有利于改善初中教育的教学结构

当前初中教育结构正处在传统模式与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过度阶段,传统的教学结构开始松动,而新型教学模式开始构建,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有利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至于在新的制度没有建立之前使旧的制度垮塌。

三、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有助于教育趋向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逐渐构建,同时也兼顾教师感受,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发展。

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的相互渗透,还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

一、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发展的宽松环境

新课程是为了推行素质教育而衍生,在依旧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是否拥有足够宽松的发展环境,是新课程与初中教学相互渗透的重要前提,环境决定着新课程教学的执行意义,也决定着新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在推行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避免矫枉过正,以便规避过犹不及

新课程带来了综合课程发展的理念,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加以整合,适应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如果将之前应试教育的内容全部推翻,教学不能完成完整的过度,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能力直接体现新课程的执行力。

如果教师缺乏相关领域的科学技能,不能将知识成功整合,将知识机械拼凑,导致知识琐碎化。

新课程的提出与发展,顺应了中国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学生在初中时代开始接触系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论证方法,总结经验,各种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在新课程环境下,基础性的初中教学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实现当下初中教学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秦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J]《新课程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