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化功能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教育的文化功能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杨思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830019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宗旨,结合教育的文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三化学知识达到课标要求,如借助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通地课堂中穿插讲解化学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演示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递初三化学

“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教化,作为名词可以理解为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研究文化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于谋求“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就是“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艺术等科学)”而在化学教学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用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陶冶情操,达到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强调要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等教育思想,其实就是“文化教育”。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仅需要通过学习吸收前人已经具有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获取,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这就是文化的传递功能。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部分知识点就是通过用已有的知识点作为基础,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感觉很陌生,对于化学的定义,仅仅基于课本中给出的“化学是研究在分子、原子基础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枯燥冰冷的定义,让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并且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导致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浓郁。课本通过引入他们在动画片和电视剧中常常看到的古代炼金术和炼丹术士,告诉他们古代炼金术和炼丹术士就是最早的化学研究者、古代炼金术和炼丹术士的作坊就是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室。二百多年前,人们已经知道,空气里除了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外,其余的就是氧气和氮气。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中发现,把空气除去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分析后得出该气体是新物质,由于这种气体极不活泼被命名为“惰性气体”。惰性气体的发现,让人们对于空气的组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而稀有气体发现的过程更是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知识的来源都基于严谨的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相符合,要从实验过程中思考与结论不符的原因,如果发现实验过程没有问题,就要思考导致与已得结论不相符的原因,再设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千万不能发生,因为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相符而随意篡改实验数据的恶劣行为,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知识的得出很大一部分都基于实验。通过教师再次重复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知识,最终形成化学思想。在初中阶段最根本的化学思想就是守恒的思想。守恒确切是指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原子、元素和总质量守恒。充分理解这几个守恒的思想,可以让学生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化繁为简,较快地得到答案,而在生活中也可以防止学生上当受骗,如防止“点石成金”,以及在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可以让水变成石油这样的闹剧再次发生。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汞在密闭体系受热变成氧化汞,整个反应体系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再继续加强热氧化汞再次分解为汞和氧气,整个反应体系的质量还是没有发生改变。拉瓦锡得到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的结论。由于汞是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教师的实验原料白磷,将白磷放在盛有细沙的锥形瓶中,将绑有气球的玻璃导管伸入锥形瓶中,称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m1;将玻璃导管在酒精灯火焰中烧至红热,迅速伸入集气瓶汇中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及大量热,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整个反应体系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物质,得到发生改变的只有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其余的物质均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的原因是反应前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总质量,而它们质量相等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发生改变,反应前磷原子存在于白磷中,氧原子存在于氧气中,反应后磷原子和氧原子存在于五氧化二磷中。从微观上,讲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改变,从宏观上讲,元素没有发生改变,从体体现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此时,再让学生思考“点石成金”的可能性,从元素守恒上就能够完全否定,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包含的元素是氧元素和硅元素,金的只要成分就是金元素,化学变化不能使元素种类发生变化“点石成金”是不可能发生的。同理,在水中加入某物质,使水变成石油也是不能实现的,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个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实验就是电解水的实验。对于水最原始的认知是水由水原子构成,科学家在氢气与氧气的爆鸣实验中看到容器内壁有水珠,得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初步形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的思想,确切到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就需要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二比一,对于气体体积比就是分子个数比,所以水通电后得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二比一,就可以得到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从而培养学生通过生成物,推算反应物的学科思维,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得到甲烷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一点。对于初三的学生他们学习化学的时间只有九个月时间,但这九个月的时间内,需要他们积累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且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初三的学生逻辑思维已初步形成,但是抽象思维还需提高,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有的放矢地选择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化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教授学生一些生活知识。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J].江苏高教,2008,(5):113-115。

[2]庄思晦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再谈文化能否市场化[J].哲学研究,1994,(10)。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4]刘艺红李向丽论教育的文化功能与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