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早产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早产的临床分析

叶倩

叶倩(福建省武平县医院妇产科364300)

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很容易导致孕妇出现早产的现象。本文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共计120例临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作为调研对象。

关键词: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早产

前言

对孕妇来说,早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产科并发疾病,具体可以分为干预性造成和自然早产两类。未经过人工干预而出现的早产现象统称为自然早产。而经过一些干预性措施导致的终止妊娠或早产则成为干预性早产。与足月产新生儿相比较,早产儿的死亡率更高,且容易伴有先天性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增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很容易导致孕妇出现早产的现象[1]。本文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共计120例临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作为调研对象。旨在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早产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以下是具体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共计120例临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作为调研对象。其中,初产妇110例,经产妇10例,单胎113例,双胎7例。产妇年龄最小18岁,最大的35岁,平均年龄未(27.2±3.1)岁[2]。怀孕周期在33周至41周之间,平均孕周(36.7±3.2)周。全部病患均确诊为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体的诊断标准为血清总胆汁酸>10μmol/L,且病患伴肝功能异常及排除内科疾病和皮肤病的全身瘙痒症状,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ALT、AST轻、中度升高10~20倍。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与分析全部病例资料中的病患临床资料,观察病患的妊娠结局,观察病患的各项血液指标,比较不同妊娠结局之间的肝内胆汁淤积相关指标水平,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胎儿早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是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妊娠结局

在全部的120例病患中,正常分娩的共计95例;出现早产的共计25例,早产的发生率为20.83%。其中,自然早产的共计8例,由人工干预而引起的早产共计17例[3]。干预性早产的具体原因为5例疑似胎儿宫内窘迫者、2例胎儿宫内窘迫者、1例双胎且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升高者。

2.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各项指标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出现早产的患者和与正常分娩的产妇在ALT以及总胆汁酸等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自然早产者的ALT数据是81.2±85.1U/L,总胆汁酸数据是32.7±45.2μmol/L。而干预性早产者的ALT及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78.5±79.1U/L和22.6±21.1μmol/L。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产检配套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防治意识不断提高,因该疾病而导致的早产率明显下降。本文通过对比发现,提示病患ALT及总胆汁酸水平升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病患病情正不断加重,需行人工干预措施。针对经治疗但临床症状却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的ICP病患,即使妊娠未足月,为防止胎儿宫内窘迫或发生死胎,也应提早终止妊娠。在早产者的ALT、AST和总胆汁酸三项指标当中,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的总胆汁酸等数据在统计学上存在可比性。产妇体内总胆汁酸水平与早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总胆汁酸水平越高,出现早产的概率越高。本文调研的120例病例中,由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而引发早产的共计25例,早产发生的概率为20.83%,印证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容易导致早产的观点。因此,对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产妇进行干预具有临床意义。

也研究表明,疑似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病情加重、其他妊娠合并症等是干预性早产的主要原因。本文调研的结果显示,因疑似胎儿宫内窘迫而进行干预早产的共计5例,因胎儿宫内窘迫而进行干预早产的共计2例,因双胎且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升高而进行干预早有产的共计1例。与以上研究观点相吻合。

结语:综上所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产生于妊娠期的产科疾病,大部分的患者出现该疾病的时间是的妊娠中后阶段。其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瘙痒及出现黄疸等。孕妇以及胎儿出现对类固醇物质一类物质的代谢障碍,胎盘所产生的硫酸脱氢表雄酮(DHAS)将难以转变成雌三醇,使孕妇的子宫敏感性大幅提升,继而引发胎膜早破形成早产。经检测发现,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孕妇体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的水平都高于正常值。导致胎盘的灌流量大幅减少,造成宫内胎儿的窘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通常对产妇影响不大,但其却会给胎儿带来较大伤害,极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严重的还会引起早产,甚至死胎。所以临床上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患者,医生和产妇本身都会出于安全考虑而选择干预性早产。医生应当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病情进展。将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产妇进行正确的分型,综合考虑其孕周、胎龄、胎盘成熟度等再进行判断。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帮助产妇延长腹中胎儿的胎龄,降低早产的发生概率,使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应对胎儿进行动态观察,制定和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潘方利,梁权芳,周银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良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5):61-62.

[2]王丹婵,郭焕仪.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早产的原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3(8):83-84.

[3]刘莉娜,武伟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7):668-669.

[4]陈丽春,林芝,江小香,等.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结局特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