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度螺酮配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坦度螺酮配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观察

陈晓昕陈建

陈晓昕陈建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目的:通过坦度螺酮配合药物治疗,探讨抗焦虑药物对双氯芬酸钠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增效作用。方法:对照组30例仅用双氯芬酸钠,实验组30例加用坦度螺酮,统计实验组坦度螺酮配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指数结果。结果:9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治疗后头部疼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45例加坦度螺酮后效果更明显,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两组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统计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变化比较,证实了坦度螺酮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紧张型头痛;双氯芬酸钠;坦度螺酮;增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67-02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以往称紧张性头痛(tensionheadache),是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40%,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头痛[1]。特别是慢性紧张型头痛每年发作更频繁,头痛发作部位不定,可为双侧、单侧、全头部、颈项部、双侧枕部、双侧颞部等不同部位,通常呈持续性钝痛,头痛为轻到中度双侧压迫性或紧箍样疼痛。许多患者可伴有头晕、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急性期发作多为对症处理,用对乙酰氨基酚、醋氯芬酸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入手,难以治愈,且仍常反复发作。而对于慢性紧张型头痛,则需预防性治疗,且针对伴随的焦虑症状,加用抗焦虑药可取得增效效果。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坦度螺酮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9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和急诊科门诊9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均表现双侧轻或中度压迫感或紧箍样(非搏动性)头痛,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等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剧,无中重度恶心或呕吐。平均每月发作》15天,3个月以上;每年发作天数》180天。男40例,女50例,年龄20~60岁,平均49.1岁,发病6个月以上,9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疗程都是4周即28天。实验组予加用坦度螺酮配合双氯芬酸钠口服。对照组仅予双氯芬酸钠口服。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符合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1];(2)排除颈椎间盘突出、占位性病变和炎症性病变引起的头痛以及偏头痛、低颅压性头痛等疾病所致头痛;(3)必须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疼痛指数均为中度5~6。

1.3治疗用药

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bi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坦度螺酮,按说明书所述通常成人一次口服10mg,1日3次,如患者仍持续焦虑状态,需要随具体病情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最大治疗剂量可增至一次口服15mg,1日3次。

1.4疗效评测指标

比较评测疗前以及疗后4周头痛指数情况,疼痛评价采用数字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VRS与NRS两种方法相互关系为:0~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2]。以疼痛指数评定治疗效果,痊愈:疗效指数=0,有效:疼痛指数1~3,无效:疼痛指数》4。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讨论

慢性紧张型头痛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考虑脊髓后角、三叉神经核、丘脑、皮质等功能或结构异常,对触觉、电和热刺激的痛觉阈明显下降,易产生痛觉过敏。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加重紧张型头痛。坦度螺酮属于阿扎哌隆类药物,是5-HT受体激动剂,它高度选择与5-HTlA受体结合,选择性激动突触后膜的5-HTlA受体,抑制亢进的5-HT能神经活动,使5-HT与突触后膜的5一HTlA和5-HT2A受体的结合恢复平衡状态,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3]。坦度螺酮的应用可以较快缓解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伴随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对神经系统可能产生头痛、眩晕、烦躁等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会随着坦度螺酮的继续应用而在2周左右逐渐得到缓解。慢性紧张型头痛治疗周期长,更需要采用预防性治疗,配合加用坦度螺酮可以起到预防焦虑情绪发作或加速缓解的作用。本文显示,实验组经4周坦度螺酮配合双氯芬酸钠后,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头部疼痛指数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所以加用坦度螺酮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的同时,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加速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头部颈后各肌群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消散,对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临床疗效起到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6.

[2]JohnT.Farrara,*,JamesP.YoungJr.b,LindaLaMoreauxb,JohnL.Werthb,R.MichaelPooleb.Clinicalimportanceofchangesinchronicpainintensitymeasuredonan11-pointnumericalpainratingscale,Pain94(2001)149-158.

[3]ShimizuH,TatsunoT,HiroseA,eta1.CharacterizationoftheputativeanxioIyticSM-3997recognitionsitesinratbrain[J].Lifssci,1988,42(24):241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