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分析

聂郡李树荣杨春莲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医院贵州六盘水553400)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不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展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改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14-02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存在有内分泌代谢紊乱等临床表现,很多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终身治疗,因为治疗时间长,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1]。积极心理学认为,和睦关系、积极关注,塑造力量等积极干预措施,不仅能修正缺陷,更多的是增强患者力量,当前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患者幸福感有显著的提高[2]。本文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8例、22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3.7±3.8)岁,排除高血压等方面因素干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25例,每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糖尿病常规治疗方式治疗,包含注射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等。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不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按照糖尿病常规护理方式,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展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1)成立干预小组,负责各项活动方案的开展和制定,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培训,掌握积极心理学理念以及核心思想;(2)积极心理干预的实施,深入病房,按照一对一模式炸开积极心理护理,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将认知治疗、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等结合在一起,制定具体的积极心理护理干预实施方案,每周进行3~4次,持续20~30min,总共包含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患者入院后与患者沟通,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在糖尿病方面的认知情况,及时纠正患者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这一阶段可以应用认知疗法和松弛疗法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帮助患者更好的产生一些积极的反应和认知。第二阶段,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品质,患者住院过程中,选择乐观病友以现身说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可以采取心理疏导和沉思疗法等,使患者之间的积极态度相互感染、鼓励,帮助患者构建积极的人格品质。第三阶段,构建患者积极人际关系,找到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心理指导,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患者的自尊感和自信感,有心理支持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第四阶段,提高患者积极情绪体验,选择日志疗法,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每天生活片段,每周鼓励患者与他人分享自己一些积极、乐观的感受,可以采取行为矫正疗法,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幸福感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测评,自我效能感选择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更高(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3.讨论

老年人属于糖尿病易发人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持续治疗,常规治疗基础上与运动保健以及饮食控制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3-4]。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幸福感得到显著提高,包含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健康的精力、愉快心境、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紧张和松弛等,基于积极心理学,选择循序渐进引导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幸福感[5]。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时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在活动方面所付出努力的恢复力和坚韧性,糖尿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存在较多并发症,疾病管理难度大,患者自我效能感非常容易减退,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可以使患者自我管理有效性得到提高,自我效能感评价包含有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沟通交流、营养状况、按医嘱用药等,通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整个干预过程融入病友以及家庭支持,能够很大程度上强化患者治疗自信心,促进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高[6]。

本次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更高(P<0.05)。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莉,包素婷,石书芹,王富军.糖尿病住院病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J].全科护理,2017,15(11):1281-1283.

[2]黎婉荣,杨洁,施齐芳.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06):495-498.

[3]毛涛,曲晨,徐学鹏,王丽萍,蒋晓丽,李小宁,郭海健.江苏省苏北地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02):111-115.

[4]方婷婷,黄雪芬,刘素芳.授权教育对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授权能力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01):2-4.

[5]王媛,李荣,张会敏.积极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9):1284-1287.

[6]曹笑柏,李峰,张成帅,贾明华,王丽.2型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