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内涵提升阅读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解读文本内涵提升阅读品质

林晓玲

福建省永春县实验小学林晓玲

语文教学关涉着人类的言语和精神,即由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为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间的充分对话,才能有效地实现文本对话的教育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文本解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如何合理地解读文本内涵,确保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深度挖掘,提升文本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教学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认为把握住了语言文字也就把握住了语文的本原。仅把文本定位在“言语层面”,将文本视为储藏着“语文知识”的仓库或某一语文知识点的例证。这样的文本解读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语文知识,而无视于那些文本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而将所有的文本因语文知识而一概等同视之,教学只是关注温度,而没有深度,光有技巧而没有内涵。而语文教学的课堂的温度应该是表面的,唯有深度发展才能让教学具有永恒的力量。

如:古诗词的学习要追求一定的深度,不能光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为简单了。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读它个一两遍,就能知晓其中文字意思。但是如果不去进行深度的挖掘追寻,又怎么能体会李白在茫茫月光中走向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那么有效挖掘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能够在教师这样理性的引导下学习,我想身在这样的课堂,心是灵动的,教学绽放着精彩与美丽。深度,给予课堂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二、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内涵

语文学习就是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就是撷取其中最为通畅宽阔、水声嘹亮的一条条支流,让学生浸润在言语的河流中,倾听、感知语言形态的同时,感受生命,并化文本之言语为己所有,从而提升阅读品质,乃至生命的质量。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之为精美。比如《草船借箭》,它节选自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比如《丑小鸭》,它是原文的缩影,原文共计6000余字,而到了小学课本里,仅为几百字而已。这些都是教学的需要。针对文本固有的特殊性,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因此,对于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一定要追求拓展和链接。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的教学、学习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雄浑。

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后,完全有必要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是只看到诸葛亮大智慧的一鳞半爪,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研究他,我们应该去读一读、品一品《三国演义》,听一听易中天的《品三国》精彩演说。这样,实现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唤醒和引领作用,真正将课堂得到延伸。

文本的拓展可以是长文,也可以是短文,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句子。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演绎精彩课堂时,他们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我们为之击节叫好。他们的教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处,就是文本的拓展之宽,教学信息量之大,学生接触学习资源之广。这给我们带来思考:文本的拓展和教学的链接应该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这不单决定了文本的宽度,教学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亮度。

三、独具匠心,创新文本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更要强调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语文教学对话展开的基础,教师如果对文本的解读是同一的,共性的,也就会使教学基本上画地为牢,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和文本两个视界相互对话相互融合所生成的。阅读就成为文本意义的重要来源。弗莱说:“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带来意义。并且,阅读不是文本的复制。”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文本有如一座景区的风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本着用文本,不是教文本的理念,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

同样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教学,一位教师注重文本中蕴藏着的情感发掘,通过重点句子的揣摩品析,一步步让学生走近,走进华罗庚那颗无私、爱国的赤子之心。通过文本的补充,背景的拓展,通过感情朗读和自由对话,让学生深深地为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最终生发报效祖国、发愤学习的热情。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一位教师则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别出心裁地借助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始,《我的中国心》歌词导入,创设情境;接着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得出了:功成名就、归心似箭、百般阻挠、矢志不渝、终遂心愿、热泪盈眶六个成语。紧接着,在成语的基础上进行段意概括。华罗庚虽然功成名就,但一听到新中国解放的消息,立刻归心似箭。浓缩成短语——“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美国当局百般阻挠他回国,但是他始终矢志不渝,坚决回国。终遂心愿,而热泪盈眶。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又得到了积累。

总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解读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解读内容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贴近学生可接受能力的文化高度,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的价值,为学生“活读”文本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深层把握与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创新文本的意义,提升阅读品质,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