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意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意感

张杰

□张杰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语意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

〔关键词〕品词析句据意赏语

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爱喝咖啡,并且要一边喝一边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越爱喝。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

这个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妙在何处?读了以后有何感受?体会到什么?越咂你就会越觉得语言这东西太有意思了。”这就是对“语意感”形象通俗的理解。顾名思义,所谓语意感就是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

要培养学生的语意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因此“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品词析句”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进行细心品析,仔细揣摩,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抓住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领会其意思,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例如,在我教《燕子》第三自然段“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为了让学生了解燕子飞行的特点,我紧扣文本中的两个动词“斜着”、“掠过”,一个拟声词“唧”进行了品读与感悟。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掠过”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吗?

生:轻轻地擦过。

师:那为什么不用“擦”呢?把它换成“擦过”,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擦过”用得力大,重重的接触;而“掠过”表示动作很轻。

生:速度不一样,“掠过”速度很快,“擦过”是慢慢经过,有一个过程。

生:它们时间的长短上也不一样,“掠过”更短,一眨眼;“擦过”要长一点。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生:“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唧”是燕子的叫声,只短短的一声,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真快呀!

生:从用剪尾或翼尖沾水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不然会一头扎进水里去的。

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品析,燕子那轻快飞行、姿态优美的特点就自觉呈现与学生的脑海之中。文章用词造句准确传神,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很快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2品词析句有助于领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如果能抓住点睛之笔,窥作者心灵之语。在反复的诵读与揣摩中,细细体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我就在学生领悟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后,再来个“回马枪”让学生读出五彩缤纷,进行反顾品味,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依据语意品赏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意感。

师:“是呀!那么多、那么丰富的颜色交错在一起让人感到多么五彩缤纷,谁能读出这五彩缤纷?”有了对五彩缤纷的理解,学生对和颜色有关的字词就显得特别敏感,在读第二段的时候,当学生碰到表示颜色的字词,就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或重读,或轻读,有的还摇头晃脑,读得可谓有滋有味。

师:“这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多么让人眼花缭乱啊!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带给谁呢?”生:“秋天的雨把火红色带给了高粱,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生:“秋天的雨把金色带给了桂花,桂花张开黄黄的笑脸,散发出甜甜的香味。”生:“秋天的雨把紫色带给了葡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葡萄。”······师:“这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如此美丽,如此丰富的色彩,让我们不得不赞叹秋天的雨啊!谁来赞叹一下?”———(指读、齐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在秋雨中银杏树和枫树已经早早的换上美丽的色彩了,带着对秋雨的赞叹来读出它们的美丽吧!”一个“五彩缤纷”给予了这段文字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思维、认识、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帮助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而讲读课中,重点词句的训练,将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品析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情感状态之上,方有可能在课堂中开辟一条铺满阳光的交流之路,方能享受彼此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强烈共鸣。

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品词析句”的习惯。

让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在今后的教学我们要不断探索,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在“品词析句”中,彰显语文的魅力,让每一节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王崧舟.诗意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捷地乡曹庄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