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替硝唑后的毒副反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替硝唑后的毒副反应分析

贾爱国

贾爱国(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434000)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062-02

【摘要】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使用替硝唑后对肝功能的不良影响。方法选择15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对照组76例。观察组选用0.4%替硝唑100-200ml静滴。对照组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美洛西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替硝唑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加重损害性的作用,不宜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替硝唑毒副反应

替硝唑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感染的作用,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也常被用于一些合并有胆囊炎等感染情况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副反应如何,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我院2006年9月—2009年4月间76例资料完整的住院期间用过替硝唑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毒副反应的情况作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组76例,系因病毒性肝炎住院期间B超提示合并有胆囊炎而加用过替硝唑的患者,用法用量为0.4%替硝唑100-200ml静滴,每日1-2次,用药时间在4-30d之间平均10.74d;所患病毒性肝炎类型(符合2000年西安第6次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急性52例(均为黄疸型),慢性12例(慢性肝炎20例,慢重肝4例),HBsAg(+)42例,(-)34例。

1.2对照组系同期住院B超提示合并有胆囊炎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抗肝炎治疗方法一致,但未用过替硝唑而加过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或美洛西林者,将其全部病历按观察组的病毒性肝炎类型分类后,再按类随机抽出与观察组相同数量的病例后进行比较。

1.3一般资料观察组男56例,女20例,年龄在17-56岁之间,平均39.78岁,对照组男52岁,女24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41.38岁。

1.4毒副反应比较方法凡用替硝唑或头孢、美洛西林后,出现一项以上肝病临床表现加重者(复现、新现)和/或肝病异常加重者,为毒副反应阳性病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间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为:临床治愈,指出院时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者;好转,指出院时临床表现消失及肝功能均无好转,甚至恶化而自动出院或死亡者。

2结果

2.1两组间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和毒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其差异,见表1、表2

表1毒副反应发生率

2.2两组病毒肝炎的疗效比较,见表3

表3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

2.3典型病例

例1:宋××,男,干部,因恶心、食减、乏力2周,尿黄一周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于2008年12月3日入院,入院时总胆红素(TBIL)126U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80U,HBsAg(-)。治疗20日临床表现基本消失后,于12月24日复查肝功能:TBIL36μmol/L,ALT>50U,余正常。因B超提示,有胆囊炎而于12月25日加用0.4%替硝唑100毫升静滴,每日2次,从用药第2天开始出现恶心、食欲不振,随后渐出现腹胀、乏力,坚持用药14d后,因上述症状日益加重,于2009年1月7日查肝功能:TBIL40μmol/L,ALT>200U,而于1月8日停用替硝唑。经加强护肝等治疗,症状、体征逐日好转,停药10日后再查肝功能:TBIL36μmol/L,ALT>104U,又治疗2周后,肝功能及临床表现均恢复正常,临床治愈出院。

例2:彭××,男40岁,农民,因厌食、重度乏力、腹胀、巩膜皮肤深度黄染20日,慢性肝炎病史2年,于2008年12月5日以慢重肝入院。入院时肝功能TBIL532μmol/L,ALT185U,AST18U,HBsAg(+)入院后经积极的护肝等治疗,约1月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于09年1月4日复查肝功能:TBIL224μmol/L,ALT135U,TTT6U,ALP17U,因B超提示有胆囊炎,于09年1月6日加用0.4%替硝唑200ml静滴,一日一次,用药当日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厌食,日渐加重而出现腹胀、极度乏力,3d后迅速出现腹水等。因病情恶化,于第四日停用替硝唑,1月10日复查肝功能:TBIL350μmol/L,ALT100U。TTT20U,ALP18U。血浆白蛋白/球蛋白=0.76:1。经加强护肝、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病情渐稳定,又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TBIL380μmol/L外,余均正常,而好转出院。

上2例治疗中出现的病情反复,显然与应用替硝唑有关。

3讨论

胆道感染是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并发胆道感染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Ⅲ。有人认为,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胆道系统造成胆囊、胆管的非细菌性炎症。也有人认为肝炎患者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减退,胆道及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易发生细菌性胆囊炎,胆管炎[2]。十二指肠引流是临床诊断胆道疾病的常用方法,当乙管或丙管胆汁中白细胞在高倍镜下满布或成堆,同时培养出阳性细菌,则具有诊断意义[3]。若明确是细菌引起的胆囊、胆道感染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替硝唑原主要用于治疗滴虫、阿米巴的感染,1962年发现对其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而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其毒副作用反应少见报道,尤其对肝功能有否损害,至今尚未见报道。但从本文表1的结果看,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不论在发生毒副反应的总例数上,还是在肝病临床加重或肝功能异常加重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或0.05,说明替硝唑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加重损害的作用是很明确的;而从本文表2的结果看,其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食减、腹胀、乏力等症状的加重或ALT与TTT的升高,P<0.01或0.05,而在体征和TBIL与ALP方面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说明替硝唑引起的毒副反应一方面与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与肝细胞的功能损害有关;再从表3和典型病例反映出来的结果看,两组在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上并无明显的差异,主要在平均住院日数上存在差异。P<0.05,说明替硝唑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毒副作用主要发生在替硝唑用药期间,出现毒副作用反应后,由于这种肝损害为自限性,停药后经历不同时间,加强护肝可恢复[4],只要及时停药,加强护肝等治疗,虽会延长治疗时间,其肝功能损害作用大多可得到控制。

替硝唑加重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机理,不太明了,就本文的观察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替硝唑由硝基咪唑环组成,在肝脏代谢后主要由肾脏排泄,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肝脏已有损害的情况下,应用替硝唑后,势必加重肝脏的负担,进而使有病的肝细胞的功能损害加重是可能的,至于替硝唑对肝细胞有否直接的毒性损害作用,有待研究。

再则,替硝唑对胃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肝病患者胃肠功能本身就较差,对替硝唑的耐受性差,用药后必然使胃肠道症状加重;胃肠道症状的加重,使患者产生一种肝病加重的心理反应,而感恐惧、忧虑,通过神经—精神作用而加重肝脏的损害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据本文的观察,认为替硝唑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加重损害的作用,不宜于病毒性肝炎患者。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实用胆囊外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8-50.

[2]陈敏,张桂芸,闫春梅.急性病毒肝炎并胆囊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6):652

[3]高寿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3:305-309.

[4]杨冬华,陈昊湖.消化系统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