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特殊数据,真实严谨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关注特殊数据,真实严谨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实践研究

李春侠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东关小学7243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解释规律,形成结论,建构概念。获取、呈现、分析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科学严谨的课堂。

关键词:构建概念数据分析

一、正确对待误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的研究活动中,有的小组得到以下的数据:

表1: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单纯从数据上看,学生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出与教材一致的结论,往往会将数据一带而过,只说了一句“数据有误差,所以摆的快慢与重量无关”,强行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不以证据为基础的教学,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数据与结论相符就用、不相符就不可取的违背实证的伪科学精神。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的关系”统计表与“摆的快慢与摆绳的关系”统计表进行对比:“两组实验数据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会很快发现原来绳长变化摆的次数差别很大。“这些微小的差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又意识到:依靠人工喊“开始”和“停”,不可能保证每次的时间正好是15秒;负责放摆锤的同学每次听到“开始”口令后,反应时间也不一样;到15秒摆可能不是刚好的整次数……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数据出现偏差。

二、正确对待“错误”数据

有位教师执教《蚯蚓的选择》,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蚯蚓会选择什么样的泥土,其次让学生分成8个组设计实验计划,第三是实验验证猜想,第四是汇报结果、得出结论。在分组实验中就出现了一个组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他们实验中的蚯蚓爬向了干土的一方,湿土这边一条也没有。这组的学生很纳闷,又盖上盖子等了一会儿,打开盖子仍然如此。执教老师也发现了,说了一句“再等一会儿”便忙着看其他组去了。

“同学们,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观察记录?”老师开始点名让学生回答,我旁边这一组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让其他七个组汇报完后,便说:“通过观察和听别人的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老师点点头。

旁边这一组的学生听到这里放下了手,其中的一个男孩子失望地望着盒子里的蚯蚓说:“这几条蚯蚓的脑袋是不是出问题了?”孩子们怀疑和失望的话以及失败的实验引起了我的注意。下课后,我拿着这一组的实验盒子和执教老师及其他老师一同来研究,为什么这组实验会失败?经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干土比湿土离蚯蚓近得多,而课堂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蚯蚓来感知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这才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可见,看似没有规律的“错误”数据,无法得出“科学结论”,恰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本质、培养理性态度的好机会。

三、巧妙创造“特殊”数据

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执教《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测量地球仪运行到轨道中的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时,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表2:地球仪杆影的长度

8个小组的数据显然第1小组的数据很特殊,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第一组数据一出来大家都啊了一声,这样我们先看2—8组数据,看看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B点时影子最短,D点影子最长,A和C点影子适中。”“这说明什么?”“一年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公转有关系。”“可这里还有一组数据,四个点的数据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组的情况,分析一下。”这组学生将自己组的地球仪拿起来准备进行演示,有同学就发现了奥秘所在。“他们组的地轴没有倾斜。”“这说明四季的形成还和什么有关?”“地轴倾斜。”教师利用仪器巧妙地解开了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