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马宝田王子瑒解占军

66018部队马宝田66028部队王子瑒66389部队解占军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引言

中国近几十年来人口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产阶级人群不断扩张,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而卫生改革的步伐已经滞后于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升级。依靠医院向居民提供所有的医疗及健康管理服务已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基层医疗建设,是中国卫生系统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向患者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及其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成乡居民的健康水平。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涉及面较广泛,且内容众多,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区域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现综述如下。

1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1.1服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而专业性医院主要负责危重急症、疑难病症的诊治,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及双向转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城乡看病问题。但从当前来看,这一服务制度流于形式,并未实施。由于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现存在竞争关系,并没有下转康复期患者积极性。众多学者[2-3]也纷纷对社区首诊及分级医疗模式进行了相关探索。如有的学者[4]推进了社区首诊及分级诊疗工作的主要做法,提出强基层、夯实健康服务网底、建机制、重保障等,从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申曙光等[5]学者在建立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实施分级诊疗及基层首诊存在的问题。

1.2服务模式

目前中国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与私立诊所均无统一科学的服务标准,大多是重门诊,轻健康档案维护和健康管理。新医改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提供主动服务及上门服务。然而,基层医务人员并没有改变服务方式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重视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重视门诊,轻上门服务等,并不能满足基层社区居民需求。加上,当前由于缺少宣传,城乡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了解较少,且认同度较低,难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

1.3服务设施

我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硬件设施,医疗设备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但实际上,国外成熟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更加注重软件设施而非硬件设备。英国绝大多数全科诊所的医疗设备是一些最简单的设备,如电脑、听筒、血压计、眼底镜、耳镜、检查床、心电图仪、血糖仪等,没有大型医疗设备。但是,他们使用的信息系统却十分专业,涵盖专业的问诊流程、医生及诊所的绩效考核、诊所管理及监控、医生临床诊疗指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可以时刻监控诊所及医生的绩效、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

2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2.1畅通进人渠道,充实专业人才

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因此必须抓好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要加强编制管理,按照有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人力保障。要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医疗卫生队伍。要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急需岗位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从根本上扭转卫生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要加大医务人员在职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进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更多能力强、业务精的专业技术骨干。要建立对口支援制度,每年从县级医院选派技术骨干指导乡镇卫生院工作,发挥县级医疗机构传帮带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充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

2.2多措并举兼施,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群众在基层就近看病,就要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方式,不断加强乡(镇)、村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使用自主权,并落实村卫生室补偿政策。要突破现有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制,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将职工的绩效工资拉开差距,并重奖优秀医务人员,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要推进医共体建设,实行人员、业务、财务、后勤服务等统一管理,牵头单位要派出专家到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帮助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同时,要在医共体各乡镇卫生院推行“一院一品一特色”建设,力争创建特色专科。要进行药品采购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参照县级医院的药品采购目录配备所需药品品种,提高慢性病用药与县级医院的匹配度,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同时,要推行医保差异化报销,鼓励群众在基层看病和住院。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县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全县诊疗信息、医疗与公共卫生信息的互通互联互享。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疗机构运行和服务情况的监测与评价,推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实行智慧医疗服务。

2.3创新服务形式,拓宽诊疗模式

要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签约团队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根据服务能力和群众需求,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容,鼓励拓展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参与度。要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以疾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为切入点,逐步扩大签约服务范围。要建立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制度,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建立远程诊疗室,推行网络预约诊疗,利用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搭建健康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连接基层与专家资源,进行“点对点”分析诊疗,不断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服务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设施、服务人才4大因素,这就需要完善服务制度、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人才建设及完善设备设施几大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屈伟,刘诗雨.分级诊疗视角下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8(9):1595-1597,1607.

[2]刘政欣.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189-190.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