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嗽汤治疗慢性咳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自拟止嗽汤治疗慢性咳嗽

李国霞

李国霞(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内科1甘肃会宁730700)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止嗽汤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止嗽汤治疗慢性咳嗽48例,并与头苞氨苄、咳特灵片为主治疗的48例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止嗽汤治疗慢性咳嗽,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药治疗自拟止嗽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361-01

慢性咳嗽是临床较常见的症状,目前认为咳嗽时间持续在8周以上,又无明显肺疾病证据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病人多数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多在夜间或凌晨加剧,以春秋多见。很多患者就诊时多已经采用止咳化痰药和(或)抗生素治疗很长时间,几乎没有疗效。中医认为慢性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6年以来用自拟止嗽汤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两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48例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5.6岁,病程8周-11年,平均3.4年;对照组48例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3-72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8周~10年,平均3.2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以咳嗽作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正常。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采用自拟止嗽汤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其方药组成:杏仁10g,黄芩10g,桑白皮10g,炙百部10g,地龙9g,天竺黄9g,侧柏叶15g,胆南星9g,桔梗10g,甘草6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13岁以下按年龄大小减量。临证加减:偏风寒者加紫苏、生姜;偏风热者加牛蒡子、桑叶。偏气虚者加五味子;咳甚遗尿者加山萸肉;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

3.2对照组口服头苞氨苄0.5(小儿50-100mg/kg.次),每天3次;咳特灵片4片(13岁以下按年龄大小减量),每天3次。两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采用χ2检验。

4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咳嗽咳痰症状消失;好转:咳嗽咳痰症状减轻;无效:咳嗽咳痰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4.2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中,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48例中,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5典型病例

病案1

患者,黄某,男,65岁,2007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反复咳嗽,咳痰,痰少,不易咳出4年余,每逢感冒或遇冷气,刺激性食物加重。曾反复使用抗生素、解痉止咳药,服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后则反复。拍片示: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证见:咳嗽较重,少痰,不易咳出,咽干痒,鼻干,口渴欲饮,小便微黄,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证属风燥伤津,肺失宣肃。治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养阴润肺。处方:杏仁10g,黄芩10g,桑白皮10g,炙百部12g,地龙9g,天竺黄9g,侧柏叶15g,胆南星9g,桔梗10g,甘草6g,大枣5枚,北沙参12g,百合10g,火麻仁3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二诊时,患者自诉咳嗽、咳痰症状有所减轻,痰少,较前易咳出,遇冷气、刺激性食物咳嗽仍加重,咽干痒、鼻干、口渴欲饮症状有所减轻,小便微黄,大便稍干;证见:舌边略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疗效可,守方不变,略作调整,续服5剂。三诊时,患者自诉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痰少,易咳出,遇冷气,刺激性食物仍有加重,但较前明显缓解,咽干痒、鼻干症状基本消失,口渴欲饮症状明显减轻,小便、大便正常。证见:舌边略红,苔薄白,脉浮细。守方不变,略作调整,再服5剂。四诊时,患者自诉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遇冷气、刺激性食物咳嗽略加重,咽干痒、鼻干症状消失,口渴欲饮症状基本消失。证见:舌质淡,苔薄,脉略浮。守方不变,略作调整,再服5剂。五诊时,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病案2

患儿,雷某,男,10岁,2008年3月18日出诊。患儿家属诉反复咳嗽、咳痰3月余。曾多次服用抗生素、化痰止咳药,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未治愈。患儿于1周前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黄、咳时汗出、头疼、恶风,服用感冒药后热退,其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今遂来我院就诊,拍片示:胸部未见活动性病灶。证见:咳嗽、咳痰、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黄、咳时汗出,头疼、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热伤肺,肺失宣肃。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处方:杏仁6g,黄芩5g,桑白皮6g,炙百部9g,广地龙6g,天竺黄6g,鲜侧柏叶10g,胆南星6g,桔梗5g,桑叶6g,牛蒡子6g,菊花5g,大枣3枚,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二诊时,患者家属诉咳嗽、咳痰症状有所减轻,痰少,较前易咳出,喉燥咽痛、咳时汗出、头疼、微恶风,小便微黄,舌苔薄黄、脉浮。疗效可,守方不变,略作调整,续服3剂。三诊时,患者家属诉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痰少,易咳出,咽微痛,喉燥,咳时汗出、头疼、恶风等症状消失,舌苔薄,脉细;守方不变,略作调整,再服3剂。四诊时,微咳,无痰,其余症状消失。循上方续服3剂,诸症消失,随访3月,未复发。

病案3

患者,刘某,女,38岁,2010年2月15日就诊,患者自诉咳嗽已4月有余,以干咳为主,偶有少许粘痰,不易咯,夜间明显,症状时轻时重,咽干、咽痒,小便微黄,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胸片示:双下肺纹理增多,请结合临床。血常规:WBC8.6×109/L,N60.5%,反复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解痉平喘药物等,病情可暂缓,但症状反复,患者一直夜寐不安,身心疲惫。证属风燥伤津,肺失宣肃。治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养阴润肺。处方:杏仁10g,黄芩10g,桑白皮10g,炙百部12g,地龙9g,天竺黄9g,侧柏叶15g,胆南星9g,桔梗10g,甘草6g,大枣5枚,北沙参12g,百合10g,火麻仁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连续服药7剂,病情明显好转,干咳次数明显减少,上方减火麻仁后继续服用8剂,患者症状消失,夜间能安静休息,门诊观察3月未再复发。

6体会

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患者就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对于一些慢性迁延性咳嗽可以短期应用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及中枢性镇咳药等[2]。但很多慢性咳嗽者都觉得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且不能接受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寻求中医治疗者越来越多。中医认为慢性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脏腑自病两端。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灌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肺门而发为咳嗽。他脏及肺和由于饮食不调者,可因嗜烟好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灸煿,酿湿生痰;或因平素脾运不健,饮食精微不归正化,交生痰浊,肺脉连胃,痰邪上干,乃生咳嗽;或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和主气功能失常,以至肃降无权,肺气上逆,反复发作,缠绵不愈,X线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服用西药效果不明显。虞撰《医学正传》中强调治咳必须重视畅气机,认为“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自拟咳嗽平汤中灸百部、广地龙清热润肺止咳为君,黄芩、桑白皮、天竺黄清热化痰为臣,佐以鲜侧柏叶、杏仁、胆南星祛风止咳化痰,桔梗宣肺化痰,引药入肺,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之功效,并临证加减通过治脾、肝、肾以达到治肺的目的,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