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李楠

李楠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将实际问题局限于应用题,没有注意到实际问题不同于应用题的特殊性。因此,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局限性。

一、创设问题生活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好的问题情境即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实际问题选择中,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使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比如,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购物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自己兴趣或某种需要购买商品,如何根据需付的钱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如何向顾客进行“购物指导”。学生身临其境,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丰富问题呈现形式,发展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应用题以文字呈现形式居多,可实际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文字表述的,有时以图表形式出现,甚至还可能是某种现实模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提出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准确理解问题要点。

1.简缩问题

由于有些题目篇幅长,信息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已知与未知关系隐蔽等特点,读题时必须仔细。在读题时应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已知的数据和一些重要信息,对这些可通过圈画的形式加以注明,这样就可得到一个简缩的问题。

如:二(1)班喜欢画画的有19人,喜欢唱歌的有16人,喜欢跳舞的有13人。二(2)班喜欢画画的有15人,喜欢唱歌的有18人,喜欢跳舞的有12人。两个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题如果不认真阅读、不仔细看清问题,就很容易摸不清头绪。可能会有人只算了其中一个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人数,也可能算了两个班一共的人数,即喜欢画画、唱歌和跳舞一共的人数。

但是采用圈画方法阅读后,就可以得到一个信息清晰的简缩问题:

两个班唱歌跳舞一共。

通过弄清这个简缩后的问题,从而达到对题目的整体理解。

2.处理较难理解的句子

对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拆分句子,通过仔细琢磨,逐个理解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和关键词,或者寻求一种等价说法,即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语句,便于把握理解。

例如:桃树有200棵,梨树有32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8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该题只要将“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80棵”这句话拆分成“苹果树比总数少280棵”、“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就不难理解了。

三、适当增加开放问题,发展多种思维能力

实际问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多余,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实际问题结构的“开放化”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设计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设计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设计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信息杂乱”的数学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筛选、整理。教学时,可以有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寻求答案。

四、指导基本解题策略,培养一般解题能力

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题的能力。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际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般的解题能力。关于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结构封闭的应用题,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实际问题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3.拟订解题计划。解题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几步,每一步骤解决什么问题。

4.解答问题。实际问题的教学任务既要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过程,也要重视思维的结果,达到正确或合理解答实际问题的目的。

5.检验与评价。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通过检验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拓宽问题教学时空,提高灵活解决能力

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具有新背景的问题,但知识背景不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实际问题教学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例如:教师可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展开调查,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所需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总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改革是否适当,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数学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向人们展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无止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在实践中去积累、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