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品社”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聚焦“品社”课堂

陈丽美

陈丽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528415

【摘要】在思品的课堂上,我们要打破旧思维的创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运用,不追求浮华的绚丽,只落在学生本体的成长。这样的课堂才是丰润有生命力、有实效的课堂。

【关键词】品德课堂换位创新有效丰实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065-02

良好的品德是人格的奠基,是素质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形成初步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而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在小学阶段特别的存在,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并践行。应该构建怎样的课堂?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带给学生成长的收获?

结合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体悟。我们应让这一学科的课堂有效、丰实、具有无限延伸的生命力。应让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创新且有效。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何为大处?即整个学科的课程目标。何为小处?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授本学科时,教师应具有大视角,具有全局观念。明确这一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处理好长短、大小目标的关系。由大及小,再具体到每一节课的设计时,就要避免急功近利,或是细致入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实际可以达成的目标。对于需要长期培养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需要我们阶段性的层级上升式的教学目标设定。

例如,对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树立,对家庭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在学校生活中的真诚友爱情感培养等。这些课程的目的都需要长期的形成过程,是生活经历、个人感知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后才能逐渐达成的。所以我们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施养成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要从实际出发,阶段化,具体化,保证每节课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设定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渐进式收获。

依据设定好的合适宜的目标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课堂上与课下的所学检测,衡量目标的可行性,进而进一步改进并调整,努力使每一节课的根基稳定而有效。如同大树,课堂的目标根基扎实,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才会繁茂而润泽学生。

二、换位思考,因地制宜

换位思考,即我们一线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明确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因地制宜,则灵活处理学生个体与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影响和关系。

在课改的进程下,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者,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应是学习的“场”,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应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思考的手段,教师应该是评价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组织者。在平等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学习知识点和教学活动的诱发,唤醒其独立思考,对问题的分析辨识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避免设计无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一教学主题。就可以提供给学生做课前学习资料调查的机会,在布置调查任务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发调查表、提供明确调查内容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调查的出发点。在整理、汇报阶段,教师则要通过问题的提示,让学生明白整理的要点。教师的引导要从始至终,润物无声,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要被学习主体者概念的字面意思所迷惑,放任学生进行无效的学习。

在生活中,学生通过原生态家庭,已经形成一定的品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价值观。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可以让学生联系起其已知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同时,灵活的根据本学校和地区的差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展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堂活动。

例如,我们的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下学的路上留心观察并记录。了解地区文化时可以结合小榄的菊花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感受祖国壮丽山河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假期时所走过、游历过的风景名胜进行有意识的分享交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将已知经验和教学内容巧妙的结合,形成新的学习收获。因此,我们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课堂的方向要选对,如同树的枝干。

三、课堂有效,内容丰实

目标是根基,树的根基要稳固。课堂的方向是枝干,枝干的生长要适宜。那么,课堂中丰富的教学活动与手段就是迎风飘舞的叶片了。你看到这片叶子好看,他见到那片叶子多姿,面对种种不同,我们总不可免的会迷了双眼。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叶子,我们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取舍,不断的反思、迈进。

“本课程的课堂活动方式多样,如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如何取舍?我想我们又可以联系到根基与枝干的问题了,先从大处的教学目标,再到教学内容,然后是所教学生个体和教学环境的条件。不在于数量,不在于花样。精选有效的、适合的,并能在此基础上有相应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有效。

小组学习。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交流合作中孩子们取长补短,合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俗话说得好“十个手指有长短”,其实学生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成绩、爱好、性格、兴趣等进行小组编成。4—6人为主,他们每个人的角色都不同,我们就以互相促进为前提进行分配。在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间就可以发挥到学习力的最大值。交流、做任务、分享、汇报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成员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能随着活动问题的延伸而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三年级下册主题五“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中“合作的乐趣”这一小主题,就是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学习的最佳学习案例了。通过布置任务,了解我们的学校周围,小组确定调查计划,领取任务进行调查,再回归整理资料,分享汇报等,这一个学习过程经历下来,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了锻炼。

正确价值观学习。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可与学生一起走出教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校园内寻找春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欢乐总动员》这一主题依托“六一”,引导学生为班上策划有意义的“六一”活动;还可依托活动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设良好班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与方法多之又多,只是取舍得当的问题,只是适宜与否的问题,只是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恰当的选择,打破旧思维的创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运用,不追求浮华的绚丽,只落在学生本体的成长。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丰润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结语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是特别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为着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我们理应聚焦“品社”课堂。打稳根基,摆正方向,精心灌溉,以树的丰茂之姿,润泽每一位学生。我想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课堂!这才是灵动、有效、生姿勃发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