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探讨

计芙蓉

计芙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2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分析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给予正当防护对保护护士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护士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057-02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由于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诊特别是危重急诊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普遍导致了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室过度拥挤[1-4]。急诊科是医院中危急重患者最集中、患者最多的科室,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而且还是高危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对护士健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正当防护对保护护士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1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生物因素:急诊科护士每天接诊未完全明确诊断或处于某些传染病潜伏期的患者,而许多处置和抢救须在患者尚未明确诊断前进行。在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患者的各类排泄物污染诊区环境和空气,因此急诊科护士容易感染上疾病。

1.2物理因素:①锐器伤:急诊抢救工作中,过度紧张和紧迫感加之某些特殊患者(神志不清、躁动、狂躁患者)的躁动不安,容易发生针刺伤,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7]。刺伤后往往来不及顾及和妥善处理自己的伤情,仍然紧张的抢救患者,不但身体受到损伤,还可因细菌病毒污染的针头传染上疾病。②负重伤: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经常搬运和护送患者,容易发生肌肉的拉伤、扭伤以及身体的磕碰伤等。

1.3化学毒物的伤害:医院内各种对人身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急诊科经常用含氯制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这些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都有损害,长期吸收可致中毒。急诊科护士经常近距离接触农药中毒患者,反复为患者催吐、洗胃、擦身等,挥发性农药容易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吸收,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1.4暴力攻击:急诊科患者因发病突然,意外伤害多,有病情突然变化、甚至死亡的情况,家属一时不明事理而情绪激动,对护士出现过激行为。有时患者或家属求救心切,为了一点点小事,辱骂和指责护士,有的竟然大打出手。也经常有打架斗殴人员、醉酒、吸毒人员以及精神病患者等对护士进行辱骂、威胁、甚至打、砸、摔等行为,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1.5辐射损害: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息者拍片、做CT等检查,有时更要进行床边拍片,会不可避免地受到x线等辐射,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白细胞减少、造血功能低下、胎儿畸形、诱发肿瘤等。急诊科高科技医疗仪器运用广泛,如自我保护措施不当,电离辐射蓄积可致癌变。在进行电击除颤、使用电插线板、固定插座时,可能出现漏电、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及电灼伤的可能,噪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6心理因素:(1)工作强度大致使心理负担重;(2)经常受到濒死状态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3)急救工作环境差,患者的呻吟声,仪器设备的报警声,各种难闻气味等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机体应激反应;(4)急救工作的不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使护士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易造成身心倦怠,导致精神压力;[5](5)担心差错事故。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复杂,它要求急诊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娴熟的急救技术和应变能力。急诊护士因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担心差错事故发生,这种风险性工作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6)倒班。频繁而无休止地倒班,尤其是夜班搅乱了人的正常生理节律,人体生物钟的紊乱[6],加之女性特有的周期性生理变化等,使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呈超负荷运转,易导致心理性疲劳。

1.7社会因素: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社会歧视和待遇低给护士带来压力。

1.8管理因素:由于护士人员缺编,使得护士每日大量繁忙的工作,造成职业疲惫。

2防范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患者有多种传播方式的疾病,如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血液传播等。护士首先掌握消毒隔离技术,既防止疾病在患者中互相传播,又要做好自我防护。平时工作都要戴帽子,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护眼罩等。平时注意加强各种疫苗的注射。

2.2物理因素的防护:(1)锐器伤的防护:规范各种操作改变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增强防护知识,特别要预防针刺伤,如果一旦发生针刺伤,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作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2)负重伤的防护:急诊科护士应接受医院提供的人力搬运的训练、充分认识人力搬运的危险、学习和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姿势、充分利用物理力学省力原则。并加强同事间的协作。动员家属参与,避免脊柱骨损伤及腰背肌肉扭伤的发生。

2.3化学毒物的防护:严格掌握消毒剂的剂量和浓度,定期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加强空气流通。加盖密闭保存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不直接接触有刺激性的消毒剂,必要时戴手套。

2.4暴力因素的防护:急诊科护士面对的是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知识结构不同、心理状态各异的人。病人或家属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参差不齐。急诊科护士应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护患之间的摩擦。同时学会识别潜在的暴力行为,善于针对每一个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对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注意沟通,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2.5辐射因素的防护:行x线、CT等检查时,人员尽量置于安全区域内,避免身体直接照射。使用高科技医疗仪器时,严格实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直接照射人体。

2.6心理因素的防护:(1)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积极健康的体魄应付高强度的工作。(2)降低心理压力:掌握娴熟的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使工作得心应手。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阳光思维模式、快乐工作、弹性应对工作压力。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2.7社会因素的防护:经常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护士要自我尊重、互相爱护和关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2.8从管理上入手:管理者应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待遇,落实休假制度,减少职业紧张感。强化全员的防护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低。

急诊科护士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病人和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护士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KellennannALCrisisintheemergencedepartment[J]NEnglJMed,2006,355(13):1300—1303.

[2]HandelDA,HiltonJA,WardMJ,eta1.Emergencedepartmentthroughput,crowding,andfinancialoutcomesforhospitals[J]lAcadEmergMed,2010,17(8):840—847.

[3]Olshakerjs.Managingenlergeneedepartmentovercrowding[J].EmergMedClinNorthAm,2009,27(4):593—603.

[4]黄艳.急诊抢救室护士心理压力及对策.医学信息[J]2012,11,25(7):210-211.

[5]许敏娜.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大的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4):1925.

[6]王眷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119.

[7]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