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

王艳新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06835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说课”主要是说教材,说理念,说目标,说方法和说过程等。本文就围绕《将相和》第二课时的说课进行阐述,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说课重视《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一文出自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此文处于本单元之首,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二、说理念

在任何课堂中学生都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主导者的老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实现智慧有效课堂,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依据五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文内容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的是:

1.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3.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

四、说重点

依据教学目标,把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本课时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愉快获取知识的同时增长语文能力,努力践行“人和课堂”的教学理念,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六、说过程

在本课时分三步进行教学:

1.扣住题眼“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故事。那么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到廉颇的话。引出下面的问题——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就做到了上卿的位置吗?学生初读之后就会知道“不是”,那么靠的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在探究中研读文本逐步提升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

2.扣住题眼“和”,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在第二环节中,首先布置学生默读,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教师巡视,适宜时机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本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单处理另外两句话,做到详略结合,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和谐地取舍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三个故事中最能突出蔺相如品质的三处语言描写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他的这舍身一撞、誓死一拼换来了国家的尊严和胜利靠的是勇敢无畏、才智过人、不畏强暴精神(这样抓住语言描写中的关键字眼进行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他做到上卿的位置绝不是仅仅靠一张嘴。可为什么还要避着廉将军呢?(这样的小问题意在顺着学生情感的线索自然地引入下一个故事的探究学习)从而体会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一“避”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的爱国情怀感动了同样爱国的廉颇,将相和好如初,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也就明了了。这里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写话训练:“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什么?请运用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这样的习作练习,意在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课文的迁移和读写的有机结合。

3.扣住题眼“和”,升华文本,拓展阅读。

教师可以这样总结提升:“负荆请罪”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可是,后来,赵国依然还是被秦国吞并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史记》一段时间后利用读书课进行主题阅读交流活动。(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的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带领学生透过教材这扇窗口,走进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梁芸语文说课说什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7),41-43。

[2]张贵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说课[J].新课程(小学版),20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