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

苏美玲

甘肃省金塔县第二中学735305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塑造良性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方式等的影响,初中生出现了不愿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心态。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浅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艺术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此来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能够得以有效塑造。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按最优的结构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以便使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教材的组织变得更为科学,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得到有效的优化,从而令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一、学案对学生预习的有效引导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准备的一种过程,它既是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的前置性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自主探索中获得大量的学科知识及学习经验。当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后,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够迅速地掌握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使得课本知识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均能被学生有效地掌握,这样才算得上是目的明确的高效课堂。换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这样才能够为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提供必要的保证。为此,当教师在准备让学生进行预习前,需先花大力气来编写相应的导学学案,让学生能够参照这导学学案来开展课前的自学活动。

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持续,新课程标准也随之提了出来,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了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变得更为积极主动起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会逐渐领悟到教学的真正含义: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以便唤醒学生心中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少年儿童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只是我们直观看到的单纯知识接受,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复杂认知形成,学习兴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推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生活化,把生活带入教学,用教学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严格规范教学考核,教学评价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它是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检测的重要工具。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却存在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比如一些人把分数看成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些如果不及时改正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完善考核方法。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热情。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打破唯分数论,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平等的氛围,注重鼓励式评价方式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实时评价。还可以采取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采用档案袋评定等。

总之,素质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入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有大幅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祖嘉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增),17,(05):80-85。

[2]曾狄黄齐论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10):43-44。

[3]陈秉公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16,11,(04):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