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置疑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置疑能力

赵云武

贵州省盘县乐民镇金竹小学赵云武

摘要:为了改变目前学生缺乏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现状,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能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

我国数学教学长期偏重于“问题解决”模式,没有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我国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缺憾。为了改变目前学生缺乏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现状,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1、以趣激问。以趣生疑,由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是以趣激问。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骑圆轮单车的快而且稳,骑方轮单车的慢而且颠簸得厉害,同学们都被骑方轮单车的滑稽样逗乐了。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要趁热打铁,问:“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圆形单车为什么又快又稳?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画圆等。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认识的乐趣。

2、以境激问。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图片、幻灯投影、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下面是一个通过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他们乐于提问的实例。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四人一组与老师同步完成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要数清到底几次正好装满。实验做完后,老师问:你们做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有实验经验。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问题。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如果教师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始终与学生形成高大的、长距离感,学生紧张的心、紧张的神经怎么还敢提出问题呢?所以作为教师当你第一步踏进教室就要把微笑带给你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感觉到你的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要以共同学习探讨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就在你们中间,也是你们学习的同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大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习惯,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发质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解决。

1、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

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以此作为指导学生质疑的重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为今后学生学法迁移,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2、让学生把握要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明确质疑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或问得恰到好处。因此,还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一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为值得怀疑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二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即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质疑,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四是在“认知冲突”中找疑点,即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矛盾冲突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五是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提供发展潜在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人机会得到锻炼,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