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浅谈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培养

郭俊之

郭俊之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小学262734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现代化,这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然而,人的素质的高低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各种素质只有与创新这条主线相连通,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意识支配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位教师在导读《大自然的语言》时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变成了水,有的说变成了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显得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是要得零分的。这就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时会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在头脑中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丰富想象,捕捉直觉。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及规律作出的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捕捉直觉呢?

一是通过阅读丰富想象。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通过阅读,结合文中的“卧虹”、“飞虹”和“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词句,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的呈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造型,从而丰富想象。

二是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汉语言强调直观感受,这种直观感受正是直觉思维能力的表现。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觉对语言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悟语言,这是培养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启发导读要与学生心理水平相适应。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浙江省的一则新闻:某校为加强锻炼,将原来篮球架的高度降到了2.20米。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打篮球的积极性,而且个个都能做出高难度的扣篮动作。由此我想,教师阅读教学的启发、点拨以及导读材料的摘要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永远摘不到那颗桃子”。适当的拔高只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欲、发现欲,能够使学生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潜能。不少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启而不发,我想这与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识水平而盲目升级关系密切。

第三,运用求异法,强化阅读中的创新。

求异是指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与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的一种思维取向。阅读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拓展思维十分有利。

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运用求异思维,能够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的结论的“求同”现状,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第四,让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一定意义上讲,写作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历完成一种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的高智能活动。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这一观点,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激活思维,进行同题异义的作文想象训练,成效明显。

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多向训练?其过程如下:

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1: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2: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3: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出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多角度思维想象,必须合乎客观认知规律,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对常见的事物或事理,从侧面、正面、左面、右面、横向、纵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

打破传统的复制式的思维模式,写出富有时代感、有创新的作文来。

总之,读写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读写教学才能真正绽放出创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