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现实”和“现实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关于“数学现实”和“现实数学”

周晓培

武陟一中周晓培

近期以来,数学教学中出现了“现实数学”和“数学现实”两个不同的名词。本文对这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做一剖析,并着重探究“数学现实”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现实数学”和“数学现实”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强调联系学生的现实,是我国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意味着要求所有的数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现实一词,常常意味着“客观现实”、“生活现实”。因此,许多阐述性的文字,就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现实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要求也转向工具性、实用性和生活化,要求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改已经改变过去的数学精英教育,转而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形成学生各自的数学现实。这里的“现实数学”,实际上专指“工具性、实用性、生活化”,即数学教学要联系的是“生活现实”。创设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己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来源,理解数学抽象的原型,很有好处。数学源于真实的现实之后,就会相对独立地由内部问题的驱动进行一段抽象的发展。与此相似,学生学习数学,通过不断地联系日常生活现实,进行数学抽象,用现实生活的需要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然而,学生的头脑里,不会停留在日常生活现实的范围内,而会相对独立地、按照数学内部的规律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体系。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质数”的概念。它不能源于任何日常生活,并非来自客观现实的数学,而是数学内部问题驱动的结果。由此可以发展为庞大精致的数论学科,产生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深刻的数学问题。从教学上看,当学生构建起“质数”概念之后,我们才可以有质因数分解,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探究。如果强求数学必须是“现实的”,而且是生活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