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王艳秋

(锦州市委党校,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变被动维稳为共同治理,培育“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要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源头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变被动维稳为共同治理,培育“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

切实扭转社会治理上的被动局面,必须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处置转向源头治理。首先,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扎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群众从心底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从根本上逐步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其次,进一步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完善基本利益保障机制,是源头治理的根本。社会治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科学合理界定公共利益,不能假借公共利益侵害个人合法利益;兼顾和协调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统筹兼顾发展能力强弱、得益较多与较少、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特别注意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过程中保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党委要“抓大”,主要是“抬头看路”,做好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战略规划以及制度建设等顶层设计。政府负责,主要是做“服务”,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治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协同,重点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协同作用。公众参与就是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三、健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

目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利益诉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密切党委和政府同群众联系、舒缓社会紧张关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利益表达功能。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尽快实现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全面联通,把网上信访打造成群众信访主渠道。积极推进网络参政议政,搭建党委和政府同群众沟通交流新平台。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谋发展、搞建设,都要统筹好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要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多同群众商量,确保各项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置程序,努力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

三是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由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引发的。要树立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办大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四、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和乡镇是最基层的组织载体,也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服务最有效的基层窗口。只有把社区和乡镇的治理工作做实做强,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群众,同时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管理和服务”的良性互动。黑山县的网格化管理就是一种成功的基层治理模式。我们创新社会治理,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社区和乡镇这个平台和窗口,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和乡镇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和“单向性”,强化机构职能整合,尽可能地把人员、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拓宽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丰富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让居民能够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要使社会主体天然地成为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享有者,成为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让人民群众对自己的事物有发言权、决定权。社会主体包括人民团体、各种企事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

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保障。社会治理必须走法治化道路,这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回应社会治理中的种种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就是坚持以法律和法理为依据,界定权利义务、明确责任界限、规范社会行为、整合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治理良性运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就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智能化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就是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体系,实现精确、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治理;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社会治理设施的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使之服务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助力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更好服务群众守护社会安全稳定。

专业化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对居委会和社区的干部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就是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因此下一步要不断加强社会治理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专业化工作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