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康复的影响

吴利程忠美贾芳

吴利程忠美贾芳(蚌医二附院康复科233040)

【摘要】目的:探索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功能训练,观察运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4例一个疗程治疗全愈,15例两个疗程治疗全愈,1例重症三个疗程治疗后留有轻度后遗症。结论:运用功能训练对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有显著影响。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02-0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人群没有年龄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残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1]。及时正确有效的功能训练可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1研究对象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中周围性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筛选我科2010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25例,男性15例,年龄20-76岁。

2方法

2.1功能训练面神经麻痹的前期是治疗的黄金时期,功能训练至关重要。

2.1.1急性期的功能训练:在急性期患者可自己对着镜子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健侧对瘫痪肌的过度牵拉,是简单有效的体疗方法。由于面神经麻痹的表现是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和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故可根据以上4个瘫痪点进行穴位按摩。将指腹固定于阳白穴、太阳穴、颊车穴和地仓穴上,转圈按摩或上下按摩各5分钟,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2.1.2恢复期的功能训练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即可对镜练习瘫痪侧面肌的随意运动,加速瘫痪肌的早日恢复。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1)额部训练:用力做皱眉、抬眉的动作,以对抗瘫痪。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必要时,可以加以外力。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果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用力扩大和缩小鼻孔或者双手交叉放在鼻翼两侧做皱鼻动作。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5)嘴部训练:努力做努嘴动作,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手来帮助完成。该部训练也可采用用嘴衔物,试着移动该物位置。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示齿: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指导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露出上排和下排牙齿的动作锻炼,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2.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如下标准:“痊愈:眼睑闭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也基本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症状无改善。”[3]

3结果

24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全愈,15例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全愈,1例重症患者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留有轻度后遗症,总有效率97.5%.

4讨论

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不能单一的依靠药物或者其他方法的治疗,功能训练对面神经麻痹的康复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良好的功能训练不仅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而且往往能够使治疗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面神经麻痹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而且近几年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多,给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因而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面神经麻痹的预防,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防寒保暖,提高机体免疫力,每天坚持头面部及颈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预防面神经麻痹的发生和复发,远离面神经麻痹。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3.

[2]沈鼎烈,徐越,傅雅各,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2.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