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体会及探讨

/ 1

对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体会及探讨

邹玉芳

邹玉芳(吉林省江源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吉林江源134700)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95-01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逐年呈上升趋式,特别是北方因寒冷心血管收缩痉挛,导至持久而严重,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是加重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对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特点加以重视。

为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掌握其发病规律,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对住院治疗的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1年7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193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无痛性AMI48例;55岁以下无痛性AMI27例为对照。诊断均符合1975年WHO诊断标准。根据住院病案心电图记录,心肌酶谱动态变化,对患者性别、年龄、初发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死亡原因等因素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性别、年龄

老年组AMI共107例,老年无痛性AMI有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1:0.92,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71.9岁;非老年组AMI共86例;55岁以下AMI有79例,其中无痛性AMI27例,男23例,女4例,男女之比5.75:1,年龄最小36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50.2岁。

2.2初发症状

老年组AMI发病时初始症状无胸痛者48例:占老年AMI的45.28%,非老年组AMI的34.18%(P<0.05)。两组无痛性AMI起病时的初发症状表现见表1。

表1两组无痛性AMI初发症状比较表

2.3梗死部位

根据心电图检查定位,以下壁梗死多见,占无痛AMI的54.53%(41),其次为前壁占19.29%(13),前间壁为16.96%(12),侧壁为9.31%(7),广泛前壁2.67%(2),右室心梗死为1.33%。

2.4主要并发症

老年无痛性AMI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在老年无痛性AMI组中出现了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非老年组中未出现。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比较

2.5死亡原因及病死率

住院期老年无痛组死于心源性休克6例,心衰5例,心跳骤停5例,脑血管意外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病死率为39.58%(19/48);非老年组中7例均死于心跳骤停病死率为25.93%(7/27)。

3讨论

综上分析,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有以下特点:

(1)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男女接近相等。有资料[1]显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这可能与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血浆脂蛋白和胆固醇含量增加有关。

(2)无胸痛或胸痛不典型,起病以其它症状为首发。临床上老年患者应把心电图检查视为常规检查,以避免误诊。戴瑞鸿等[2]报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无痛者占22.4%,倪±珍报告[3]占18.6%本组资料占38.86%,明显高于上述两组,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老年人的疼痛敏感性降低,即痛阈升高。②心肌缺血缓慢持续发展导致的心肌梗死,缺血程度不足以产生疼痛。③病灶散在,发病后逐渐融合成大的梗死灶。即S型梗死。④心梗产生的心绞痛被血浆内啡呔增高所遮盖抵消。⑤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等影响痛觉。⑥老年性精神疾病,一般痛阈值较高,虽然病理变化重,但临床表现很轻。因此,对于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肺水肿、休克、胸闷、大汗、心悸、意识障碍、晕厥、恶心、呕吐等就诊者,应想到无痛性心梗的可能。

(3)病情严重,并发症多。老年无痛组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这与老年人冠心病史长,心肌缺血广泛、纤维硬化有关。同时与因年龄增长而渐继出现的心血管系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减低,冠状动脉顺应性差,心室舒张压增高及收缩期血压高、主动脉与二尖瓣变性和钙化、传导系统功能减退有关,还与老年人上消化道粘膜特别是胃粘膜的H+屏障作用减弱有关。

(4)病死率高,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达39.5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主要因[4]:①老年人心脏生理性老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减少,适应性下降。②易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衰。③或有较长冠心病史,冠脉供血不足,心脏储备力差。④老年人并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及脑血管病变等。

总之,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隐匿,无典型心绞痛状,病情复杂严重及并发多种疾病,病死率高,尤其在基层医院临床上早期歇脚忽视。掌握其临床特点后,对老年患者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对于正确治疗、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