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

张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至今,既有内在优化升级的要求,又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需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制定相应的消费鼓励政策。

关键词:消费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13-02

我国城镇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1994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居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消费结构取得质的飞跃。然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出现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升级乏力的趋势。剖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历史和现状,寻找促进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的渠道,是提高消费倾向、推动消费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居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及现状

本文按照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时点将消费结构变迁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该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在贫困与温饱型的转折期,消费结构与改革前相比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只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补偿性的增量消费,仍然属于生存型消费结构。居民消费支出以食品和衣着消费为主,支出比例占总消费的70%以上;医疗保健和住房消费支出在国家福利政策的影响下只占到5%,而交通通信的支出比例仅为1.5%左右。

第二阶段为1985-1993年,此阶段以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开端之年为标志,居民生活开始进入温饱型的发展期,消费的产品结构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取得了大幅提高。此间,城镇居民消费的典型特征有二,一是食品消费支出比例迅速下降,由1985年的53.3%降至1993年的50.1%,二是我国迎来了家电普及的高峰期,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彩电、冰箱、洗衣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第三阶段为1994-1999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该阶段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取得明显改善,主要特征是恩格尔系数步入40%-50%之间,从而进入小康型消费结构。这几年里,我国实行了多项体制性改革,直接推动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重心的转移。首先,1994年中国在医保方面开始试点改革,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其次,9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文教类消费支出比例由1994年的8.79%逐年上升到1999年的12.28%。再次,住房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国家为实行商品化住房,陆续推出了公积金制度、住房消费信贷制度等改革方案,加快了房地产开发进程,居民住房消费的支出比例开始上涨。

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此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进入30%-40%的区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医疗成本和医药费用的上涨,促使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大幅上升,出现了“看病难,吃药贵”的现象。居住消费比例的增长是这一阶段另一明显特征。我国实行住房商品化以后,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住房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最大的负担,也占据了八成的信贷消费。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之一,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则促进了通讯产品的高速发展。家电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也创造了家电更新换代的机会。因而,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既拥有消费结构再次优化升级的时机,也存在难以提高现期消费的种种障碍。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扩大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家庭情况的调查,高、中、低收入群体分别占家庭总数的20%、60%和20%。高收入群体具有强大的购买力,但由于其基本消费已经满足,更多的是追求生活品味的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只能通过高层次精神层面的产品或服务创新刺激其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是主要的消费发动机,其人数众多,总量巨大,但是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强烈。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面临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局面,使其不得不增加储蓄抵抗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低收入群体,当现期收入增加时,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加量,即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比较高。不过他们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那就是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针对低收入群体,在考虑如何提高其收入的同时,也应研究其主要消费领域并加以引导。

2.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教育、住房、医疗及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住房、医疗等消费价格居高不下,居民信贷消费中的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房屋贷款,从而降低了对其它产品的消费升级,中小学教育的高成本令中等收入阶层不得不为子女的未来消费而降低现期消费。医疗及养老问题的不确定性同样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储蓄。因此,建立健全社会基础保障制度将为居民大幅度减负,进而增强即期消费信心。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形成,他们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同时,根据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对低收入群体具有直接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对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势必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产生刺激作用。因此,建议在与中等收入群体切实相关的消费领域进行完善和引导,同时针对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1.促进汽车消费的普及和升级

推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生产方面,整合目前我国多而不强的生产企业,鼓励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提高技术和设计的研发能力,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促进生产企业在不同价格空间的充分竞争;销售网络方面,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建成较为便利、齐全的销售渠道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渠道建设还需完善,以方便消费者的挑选及购买;售后服务方面,应尽早通过立法来保障购车者的权益,消除购车风险;融资方面,建立更为便捷的信贷制度,增加汽车消费信贷的发放渠道,鼓励居民的初次消费和更新换代。

2.控制房价过快增长

近年来中等收入群体强烈的购房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主要问题在于供求矛盾突出,价格飞涨,房价之高远远超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心理预期和购买力。现行的包含了70年使用权的土地批租制和“招拍挂”制度造就了各地连创纪录的“地王”,在房价处于上涨快速通道时,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

利益最大化,囤地囤房,促使房价持续攀升。因而当前住房政策的调整方向应着眼于供给环节:第一,调整土地出让制度,控制土地出让价格,降低土地价格在房价中的比例,第二,对于囤地囤房现象进行严格管理,规定开发时限,加强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放贷管理,第三,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监管部门,确保政策的落实,防止执行中的投机行为。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上需要承担大部分成本,伴随市场化程度加深,民生领域的消费成本仍在不断上升,居民对未来风险和价格上升的预期必将导致预防性储蓄的增加,从而减少了即期消费。因而,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预期需要完善养老制度,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政府扶助,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发展并加强社区卫生医疗,控制不合理的高昂药价,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4.发展并完善居民消费信贷制度

消费信贷是有效的刺激即期消费的金融手段,消费信贷在消费结构升级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于,使得潜在消费者能够提前支付当前缺乏支付能力的升级性产品,从而提高现期消费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应在两方面入手:其一,控制信贷风险。加快个人诚信体系的制度建设,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制环境和保险制度,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其二,扩大信贷市场。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80%以上用于住房贷款,既说明贷款消费的群体主要为需要购房的人群,也意味着严重挤压了在其他消费品的信贷。因而应构建多层次的信贷体系,拓宽放贷渠道,覆盖所有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从而扩大贷款消费群体的规模,同时增加信贷消费的产品种类并加强宣传力度,启发居民信贷消费的意识。

5.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就业率

低收入群体因其低收入抑制了消费需求,因而如何增加收入是最紧迫的问题。首先应该健全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保障求职者的正当利益,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市场供求,吸收闲置劳动力,加强区域间市场的合作与劳动力的交流;其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建议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失业者参加再就业培训,发布就业信息,引导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型企业发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6.创新高端消费产品,推动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的持续性

高收入群体在物质生活上已经相当富足,因而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激发其消费欲望。从物质消费品上看,应该注重高端家电开发与推广、个性化设计的交通通讯工具以及奢侈品市场的开发;精神消费品方面,应注重高端教育文化和娱乐市场的建设和推广。⑤①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