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周乐平

江酉省乐安县南村中学周乐平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展现出勃勃生机。但部分教师在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上还略有偏颇,以至于在数学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学的有效性差,课堂教学效率低,现就当前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已的看法,旨在与同行切磋交流。

一、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学要发扬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但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二、情境创设要恰当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每节课都冥思苦想,创设生活情境: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都找出来,似乎脱离了情境设置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了。还记得一位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这一节课时,分别创设了如下情境:“国际象棋的故事”、“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的故事”、“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年代推算的故事”,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十分专注,可是等老师进入正题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而此时学生一时还不能从故事的情节中缓过劲来。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情境也不是越多越长越好。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未免显得牵强,且有画蛇添足之嫌。在本例中若使用教材中的“细胞分裂”和“放射性物质”两个例子,既简单易懂,又非常说明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有“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成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即: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将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学生的参与,有师生的合作;而实际上是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只不过把原来“一言堂”中老师要说的话变成了学生翻阅教材后代替老师回答而已。这和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四、小组讨论要有实效,讨论内容要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所犯的一个共性毛病就是,认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就是分组讨论,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如在《柱体和锥体体积》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刚上课不久,便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烈,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市场,乱哄哄一片,教师虽在不断地走动,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二十分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体积公式。课堂气氛看起来异常活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这样的一节课,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公式的得出教师用直观的演示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完全没有必要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而对重点内容却一带而过,草草收场,这样做未免有些喧宾夺主,太形式化了。虽然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直接经验,但是对于实际数学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内容和知识是无法亲自体验的。这时我们不应该因为强调了直接经验就不顾实际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实际上很多间接经验,我们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慢慢地去感悟,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东西,有时适得其反。

五、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新课程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上的感受,易于接受和理解。因而使得很多教师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课件代替板书”,“电脑代替人脑”,为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不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希望学生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得出预想的结果。记得一位教师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时,制作了若干幻灯片,课堂上像放电影一样按顺序一张张地放出来,将大屏幕变成了黑板。学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盯着大屏幕,丝毫不敢放松,更别说有思考的时间了。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殊不知,有些东西,教师边说边写形成板书比直接出示文字课件的效果要好得多,至少学生有思考和记忆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明确: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许多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这是电脑解决不了的。

六、教学中要重视“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丰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地巩固。比如有的教师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让学生记住,会套用就可以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一紧张忘了公式,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教学思想,尽量地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所产生的效果会大大不同。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应用。例如,参量法,在一些证明或计算中会经常用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今后难以成功立足社会。因此教师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七、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提高,教学的效果才会好。

作者:周乐平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南村中学

通讯地址:江西省乐安县鳌溪南路1区124号邮编:344300

联系电话:13979402756电子信箱:zlp07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