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张开平

张开平(湖北省远安县中医医院湖北远安4442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155-01

【摘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全部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25.0mg口服,2次/d;观察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2~4粒,3次/d。疗程4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75.6%,观察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协同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对减少室性早搏频率和增加心室肌的稳定性均有理想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倍他乐克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s,PVC)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其发生人群广泛,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轻者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严重者可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1]。近年来我科临床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PVC,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就诊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共90例。纳入标准:①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早搏,早搏频率≥30次/h,伴有心悸、胸闷等相关临床症状;②无试验药物过敏史;③排除功能性室性早搏、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或其他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疾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x-±s)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50061)12.5~25.0mg口服,2次/d,根据心率适当调整剂量,维持心率在55~65次/min的水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Z20103032)2~4粒,3次/d。治疗期间全部患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75.6%,观察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恶心,对照组出现2例头晕和1例心动过缓,减量用药后改善。

表2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x-±s]

3讨论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指窦房结冲动未到达心室前,心室或室间隔某些部位提前产生电活动,从而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3]。目前室早临床主要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本文对照组服用的倍他乐克即属于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对β1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可使β2受体表达上调,可降低/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进而促进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起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但本组研究中,倍他乐克治疗PVC的有效率仅为75.6%,疗效不尽如人意,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则高达91.1%,Tpe间期和Tpe离散度降低幅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参松养心胶囊辅治PVC确可宁心复脉、活血通络、清醒安神的作用。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所含黄连素成分可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程度,减少心肌氧耗量,并具有细胞膜的抑制或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能打断折返激动,抑制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降低心肌组织复极度的不均匀性,进而起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甘松的主要成分如缬草萜酮、甘松新酮等以电压依赖的方式起到抑制心肌细胞Ca+内流和促进K+离子外流的效果,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综上所述,参松养心胶囊协同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对减少室性早搏频率和增加心室肌的稳定性均有理想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张池美,任月娟.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频发室性早搏3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52-53.

[2]韩昌华.倍他乐克联合门冬氨酸钾镁及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50例临床分析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91-192.

[3]陈洪喜,徐庆华,李忠.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56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