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张燕

张燕

(黑龙江省虎林市中医院黑龙江虎林158400)

【摘要】大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大黄属。《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凉血解毒,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大黄临床药理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99-02

1.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大黄的根茎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无机成分中至少存在25种元素。即蒽类衍生物、茋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蒽类衍生物分为: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异大黄素、虫漆酸D、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有大黄二蒽酮、掌叶二蒽酮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A、B、C、D、E、F等。茋类化合物,如土大黄甙、葡萄糖甙;萘衍生物。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等。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此外含有树脂,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大黄中还含有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最近从大黄中分得新泻下成分大黄酸甙A,B及C,D,经鉴定,A和B为一对差向异构体,结构为8-0-β-D-葡萄糖基-10-羟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C和D为另一差向异构体,结构为8-O-β-D-葡萄糖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1泻下作用大黄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番泻甙类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3,4]。

2.2利胆、保肝大黄是中药利湿退黄的要药,现代医学研究,大黄素、大黄酸能够促进胆红素及胆汁酸分泌,增加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对化学致毒物所致动物肝损伤及肝损伤动物形态改变均有保护或消除作用,明显降低SGPT值,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肝细胞RNA合成;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增强胆囊收缩,松驰奥狄氏括约肌,肝内毛细胆管疏通,有利于消除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排石。

2.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促进胰液的分泌与排泄,使胰液流量增加。对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靡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但不影响胃泌素刺激胃酸的分泌。这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非鞣质和蒽醌甙。因此,大黄是临床上治疗急性重型胰腺炎的常用药。

2.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1止血作用大黄苦寒沉降,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多在复方中应用,使用单味大黄也可。其特点是止血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是α-儿茶素、没食子酸。止血作用机理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促进血凝;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降低,出血时间缩短[5]。

3.2降血脂服用大黄可使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TG比值升高。可能是因为大黄的泻下作用而影响胆固醇的吸收[6]。

4.抗感染作用

4.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7]。

4.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4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5.结语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痈肿疮毒、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等;西医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承伟,刘昌生.大黄木香泡水服治疗骨折后腹胀便秘[J].广西中医药,2001,(4):40.

[2]杨继军,董进洲,余延芳.大黄的临床应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3,(5):66.

[3]林永成.大黄治热结便秘的机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6,35(2):75-76.

[4]张子梅.影响大黄泻下作用的因素浅析[J].陕西中医,2003(5):90.

[5]陈柳荣.浅议中药大黄治疗胰腺炎[J].中药材,1997,28(4):214.

[6]郭永芝.单味大黄煎剂灌肠治疗高血脂30例[J].新医学,1997,28(9):476.

[7]黄九兵.大黄在临床热病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3):46.